-
娅怀洞遗址 编辑
娅怀洞遗址,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
娅怀洞遗址为一处喀斯特岩溶洞穴遗址,位于一座石灰岩孤山上,前面为一片开阔地,距离右江约1千米。遗址由前洞厅、内洞和洞外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30平方米,其中洞厅和内洞约110平方米,洞外部分约120平方米 。遗址出土文化堆积厚度约5米,出土有文化遗物、自然遗存、人类头骨化石、水稻植硅体、人类生活遗迹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 。娅怀洞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2019年10月7日,娅怀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娅怀洞遗址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期
占地面积:约 230 m²(洞厅和内洞约110㎡,洞外约120㎡)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保编号:8-0118-1-118
旧石器时代,娅怀洞成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2014年,娅怀洞遗址经考古被发现。
娅怀洞遗址外部鸟瞰
娅怀洞遗址分为A、B、C、D四个发掘区,总揭露面积约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5米,以旧石器时代的堆积为主。年代为距今44000至4000年。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至第三期属于旧石器时代,第四期为新石器时代 。
娅怀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娅怀洞遗址出土文物
史前人类生活研究
娅怀洞遗址石器放大图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穿孔石器及其半成品,大的宽于巴掌,小的只有两三指宽,外廓大多呈椭圆或扁圆形,但另一些被有意制成方形,这在同时期的其他遗址没有发现过。考古界对于这些穿孔石器的用途尚未有定论,其用途解释包括狩猎、耕种等多种 。
娅怀洞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发掘面积有限,且尚未完全挖掘,但已经获得大量的文化遗物和自然遗物。从已有的发掘情况来看,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推测当时住在洞里的人不少,但史前人类的长相与来去仍是未解之谜 。
谢光茂团队表示,能确定的有几点:一是洞穴的用火遗迹堆积很厚,说明有人长期居住在这里;二是原始人类通常按血缘关系群居,原始人群的数量很难统计,但不会少,生活时间很长,因为留下的文化遗物不一样而排除为同一拨人的可能。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人骨,其中有两块下颌骨,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测,估计主人的年龄比较大 。
史前野生稻研究
娅怀洞遗址水稻植硅体
研究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古人类利用植物种类不同。研究人员在距今约3万5千年至1万6千年这一时间段发现了榆属植物,而竹子和棕榈则出现在整个时间序列中。更重要的是,吴妍团队还发现了距今1.6万年的稻属植硅体,为古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证据。栽培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可追溯至距今1万年前后。娅怀洞遗址中的稻属遗存和其他对1万年前植硅体的研究共同印证了水稻的栽培驯化是人类对野生稻资源长期利用的结果 。
研究团队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结合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建立研究点的年代框架并通过植硅体分析,辅以孢粉信息,获取古人类植物资源信息 。
此外,娅怀洞遗址独特的石器组合类似于华北地区的早前发现。3万年前是晚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人类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人员猜测,北方的古人类曾因气候变冷南迁并由此带来了他们惯用的工具和技术 。
娅怀洞遗址文保立碑
地理位置
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
娅怀洞遗址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隆安公交1路、6路、58路、59路等至博浪站下车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