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莲洞遗址 编辑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石路407号,地处柳州市东南郊白面山南麓,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洞口有一块白色钟乳石,形似莲花蓓蕾而得名。
白莲洞遗址洞口朝南,高5-6米,洞内宽18米,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白莲洞遗址所处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152米。 遗存文物有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人类牙齿化石、石器、陶片,动物化石、动物牙齿化石等。白莲洞遗址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产生的环境背景。
1961年,白莲洞遗址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白莲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白莲洞遗址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石路407号南端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6-0169-1-169
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白莲洞遗址
1973年-1982年,白莲洞遗址经过多次发掘清理,采到了多种标本,并通过堆积物可白莲洞遗址分成五个连续的文化层。
1981年,柳州市文化局筹建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1985年5月,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的洞穴遗址及延伸部分面积近7500平方米,路程长1850米。
白莲洞遗址文化堆积物厚达3米,根据洞穴内堆积,可划分出三期文化。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3个文化期,时间跨度为距今3.7万-7000年。一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6000年。二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中石器时代),距今25000-19000年。三期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5000-12000年。
综述
文物遗存
白莲洞遗址经历次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两处,所获标本计有釆得的标本有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5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火坑2处。 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87件,另有残石料11件,除4件出自灰黄色螺壳原生层外,其余均出自扰乱层,所厍原料大多为砾石,并有少量黑色燧石。石制品与碎石片约150件及用火遗迹如烧骨、烧石等。各类动物化石有19种,其中有大熊猫、熊、竹鼠、裂齿类等哺乳动物种类。
动物化石
白莲洞遗址上部出土的哺乳动物共15种,皆为现生种;下部红色堆积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18种,其中绝灭动物有犀、大熊猫、剑齿象和真象等,且这些动物化石与人牙化石一起出自不含螺壳的较低层位中。
白莲洞遗址下部为含化石智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上部堆积之上为含原始陶片的钙华板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堆积。上部灰黄色堆积中含较多螺壳,文化遗物有刃部磨制的石斧,大量的砾石石器,穿孔砾石。下部堆积物中,含少量螺壳,最下层无螺壳。
人类遗迹
第一期文化出土了人牙化石2枚、人类用火遗迹2处及各类石制品207件。人牙石化程度较深,齿冠表面呈淡黄色,光泽较好,齿根表面有黑色铁锰质的斑点,牙齿保存状况颇佳,除齿根局部有缺失外,齿冠均完整,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为晚期智人的代表。石制品可分为燧石和砾石两大类,以燧石质石器居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断块等。颇具特色的“白莲洞式打片法”,即由砾石断面上用锤击法取得圆形石片,其周围仍保留一圈或部分砾石的岩皮。第二期文化出土了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石核、断块等。燧石制品依然居于主要地位。第三期文化出土了骨角器2件、各类石制品47件。石器绝大多数为砾石工具,砾石工具中不乏砾石石片制品,燧石制品出土量极少。石制品包括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尖状器、切割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核等。
白莲洞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白莲洞而得名。其时间跨度距今37000-7000年,与鲤鱼嘴文化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白莲洞文化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文化阶段,即白莲洞三期文化,代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白莲洞二期文化,代表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文化,即中石器文化;白莲洞一期文化,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其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
2006年5月25日,白莲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柳石路472号。
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交通信息
从柳州市区市民广场站上车乘坐69路环线,在荣军屏山路口站下车,转乘21路机场快线,在白莲洞站下车,步行90米到达白莲洞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