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爱桥 编辑
惠爱桥别名金肃门桥,俗称旧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曾毁于大火,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任廉州知府的李经野捐出了一年的俸禄并号召乡绅捐款重修,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落成现桥。
惠爱桥的桥梁结构和设计独具匠心。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惠爱桥在当时属先进木结构桥梁建设之一,对桥梁建筑科学现仍有重要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惠爱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惠爱桥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西门江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崇祯八年(1635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惠爱桥多次重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惠爱桥毁于大火。
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任廉州知府的李经野捐出了一年的俸禄并号召乡绅捐款重修。
惠爱桥
惠爱桥
惠爱桥在建造之初,只有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民国年间才在其他受力点加角钢夹板。桥的上部是用四根方木构成两个人字架,人字架的顶端各衔咬一根垂直下坠的木桩,形成两个并列三铰拱。木桥的接合采用燕尾榫、方榫等技术,不用一枚铁钉。考虑到木桥建成后采取的保护措施,在人字梁顶节点旁和中间吊杆顶部都凿有方形盛油孔,倒入生桐油使油渗入木头防裂防腐;再在桥顶覆盖绿色玻璃瓦,以防雨水从主杆件上端渗入。惠爱桥外观浑厚古朴,设计巧妙科学。
惠爱桥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何御扩建廉州城,将西门扩大,西门外原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又因秋天天气肃杀,故将西门称为金肃门,因此永济桥又称金肃桥,这是惠爱桥的第二个名字。
后来,有一位讲究风水的知府到任,认为桥建在肃杀的西门,于风水有碍,于是下令将桥拆除,另在上游修建新桥,称为上新桥,惠爱桥三易其名。
惠爱桥
后来,随着廉州古城的多次修建和扩建,惠爱桥一度被称为西门桥。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惠爱桥原桥毁于火焚,经过重修,因李经野而取名“惠爱桥”,至此正式定名。
抗日战争期间,陈铭枢将军领导十九路军发起了淞沪抗战,北海、合浦人民纷纷声援,为抗日战争而捐款。后来,为回报家乡人民为十九路军的援助,陈铭枢将军个人出资,重修惠爱桥。惠爱桥重修工程落成后,为表示抗日救亡的决心和团结抗日的气节,当时的合浦县政府将惠爱桥更名为“民族桥”,民族桥成为惠爱桥的第六个名字。
惠爱桥
2013年3月5日,惠爱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惠爱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信息
从合浦县人民政府步行160米到县政府公交站台乘坐合浦2路,到印象台北站下车,步行960米至惠爱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