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丘陵 编辑
东南丘陵,是中国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区之一,指中国东南部一带的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指广东、广西),东至东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即雪峰山以东)的总称,东南丘陵也是中国地形地貌中,分布最广最密集、土地面积最大的丘陵。东南丘陵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的全部地区或部分地区均为丘陵地形地貌。东南丘陵的主要山脉有:黄山、九华山、衡山、丹霞山、幕阜山、庐山、井冈山、大别山等。TA说来了,中国山野雪景地图!2022-11-08 19:22中国山地众多,千里山川搭配万里雪飘,临近立冬,大雪已经在新疆、内蒙、黑龙江等地降落,你是否已经在期待今冬的第一场雪? 为此,我们挑选了东南丘陵、秦岭、太行、燕山、长白、念青唐古拉、横断、祁连、阿尔泰、天山10座大型山地,制作出这份《中国山野雪景地图》。...详情内容来自
东南丘陵田园风光
东南丘陵
它包括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至500米之间,其中部分主要的山峰超过1500米。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因多红色土壤、土质肥沃、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经济林农业。其组成又可细分为以下部分:南岭以北,长江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丘陵(湖南和江西两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广东、广西的丘陵称为华南丘陵(两广丘陵);另外,在浙闽边境的仙霞岭和闽赣边界的武夷山,是长江与东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这一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以东,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丘陵,则称为浙闽丘陵。
东南丘陵的茶园
东南丘陵
东南广大地区,虽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达到千米以上的较高山岭,耸立在丘陵之上,葱笼峻拔,气势巍峨。除南部的南岭山脉外,还有湖南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广西的大瑶山、大明山;湖南、江西交界的罗霄山、福建的戴云山,闽赣边境的武夷山;浙江西部的天目山和皖南的黄山;鄂、赣边境的幕阜山和九岭。这些山岭,多数由花岗岩和其他一些比较坚硬的岩石所组成,山势比较高峻,绝大部分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使东南广大地区地貌呈现出一列列葱笼的山岭,与一串串红岩盆地和谷地相间的结构。
东南丘陵田园风光
年降水量从北边的1000多毫米递升到南边的1500毫米以上,高时可达2800毫米。一月份降水量自北而南从25mm上升到150mm,盛行西北风;七月份降水量北边为100多毫米,南部达400mm,盛行东南风。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还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部分地区日最大降雨量可达100-250毫米。年降水日数多在140-200天之间,年干燥度多在0.5-0.7之间。所以,总的来说,南岭以北的地区,气候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型;南岭以南的地区,气候为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型。东南丘陵区降雨量大、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的特点,为土壤侵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界条件。
东南丘陵
东南红壤区丘岗山区的地层类型主要有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红砂岩,还有少量紫砂岩。这些岩石,除石灰岩和第四纪红土外,其风化层非常深厚,例如,花岗岩风化层厚度,在北亚热带可达10-20m;在中亚热带可达20-40m;在南亚热带、热带可达70-80m。其上发育的土壤都具有较强的砂性,有利于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第四纪红土上形成的红壤,由于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在植被破坏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石灰岩的物质组成几乎都是CaCO3,在南方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的条件下,风化主要以化学风化即溶解的形式出现,其结果是残留的物质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土壤侵蚀严重发生,则很难恢复。所有这些,都为本区的土壤侵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本区内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其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0-80%。其中,浙江约为70%;福建90%;江西70%;;湖南80%;广东66%;海南33%(不包括台地);广西85%(广西的50%地区为石灰岩)湖北的长江以南地区70%;安徽的长江、芜湖以南地区80%。山地上的坡度一般较大,多在20°以上;丘陵岗地的坡度虽然较小,多在5-8%之间,但绝大多数被开垦为坡耕地,成为土壤侵蚀的主要策源地。这些成为本区土壤侵蚀的地形条件。
江南丘陵
由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于其间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组成。平均海拔500~1000米,高峰可超过1500米。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九华山、黄山、怀玉山等。盆地主要由红色砂页岩或石灰岩组成,海拔100~400米。规模较大的有湘潭盆地、衡阳—攸县盆地、吉(安)泰(和)盆地、金(华)衢(县)盆地等。本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景观,夏季高温,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这里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除水稻外,棉花、苎麻、甘薯、经济林木的油茶、油桐、鸟柏、茶以及柑桔等,都占有重要地位。
浙闽丘陵
东南丘陵田园风光
两广丘陵
是广西、广东两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东部多系花岗岩丘陵,外形浑圆、沟谷纵横,地表切割得十分破碎;西部主要是石灰岩丘陵,峰林广布,地形崎岖,风景优美。主要山脉有十万大山、云开大山、莲花山等。丘陵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本区属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0~15℃,日均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台风和暴雨频繁。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为赤红壤,盛产荔枝、龙眼、橄榄、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东南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多辟为农田,耕作制度可采用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等一年三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也宜栽培亚热带经济林木和作物,如柑桔、樟树、茶叶、油茶、甘蔗等。华南丘陵还可因地制宜发展龙眼、菠萝、荔枝、芒果。整个区域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林木尤以杉木、马尾松、毛竹为多,是中国重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但这些地区坡地多、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江西省土壤侵蚀面积已从50年代的1.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56万平方公里,广东、福建、湖南从50年代到80年代,也分别由0.74、0.45和1.9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11和4.7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耕性变差,有些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例如,仅福建省沿海一带“红色沙漠化”的裸地即达5.5万公顷。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改良红壤和利用坡地,对于东南丘陵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东南丘陵
本区的土地利用,总的说来,平原为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少量的旱地多在河流洲滩地上,大片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上,针、阔叶林地多在较高的山地上。过去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例如,不注意等高开垦的陡坡种植等,使得在长期遭受侵蚀条件下出现不少的“白沙岗”和“红色沙漠”景观,并使生态与环境严重破坏。
红壤是发育在热带、亚热带的红色酸性土壤的总称。由于区域内热量、水分和植被状况的不同,红壤又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红黄壤等类别。砖红壤分布在广东、云南和台湾等省南部的热带地区。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红壤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黄壤分布在红壤地区中的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
东南红壤丘陵区
特别注意的是,红壤是发育在深厚达几米或几十米的红色红化壳之上。据考察,第三纪以来,这里一直是湿热的气候环境,地壳表面经受了强烈的风化淋溶过程,形成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例如在广东揭阳平原的冲积层也盖在红色风化壳之上,并且在深藏的红色风化壳中还发现剑齿象、大熊猫等湿热古气候条件下的动物群化石。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红色风化壳由来已久。
根据红壤地区现代成土作用的研究,土层中的二氧化硅以及多种灰分元素,仍在强烈地淋失,而铁锰也仍在相对的积累。在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红壤,既有古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也有现代红壤化过程的特征。
红壤地区强烈的风化过程,固然引起化学元素的大量淋失或迁移,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的流失和铁锰元素的积累,但是,四季繁茂的森林和草类,强大的植物根系又可以把地表和深层被迁移的化学营养元素,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富集到植物体内,转化为植物有机体,最后又重新归还到土壤中去。这种生物的积累作用,使红壤的化学风化过程淋失的化学元素得以补偿。这是红壤能得以保持较高肥力的重要基础。在红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中,植物的吸收分解与化学元素的积累作用,只能使红壤保持灰分元素钾、钙、钠、镁、磷、硫、硅等的平衡,但不能改变土壤中铁锰元素稳定的富集状态,也就是不能改变红壤化过程的根本特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