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编辑

综合性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是综合性博物馆。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馆内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

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2年7月1日起,上海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放博物馆和美术馆。截至记者发稿前,上海博物馆宣布7月1日起恢复开放,并提醒观众需提前预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上海博物馆

外文名:Shanghai Museum

地理位置: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景点级别:AAAA级

投用时间:1996年

开放时间:除国定假日外,每周一闭馆,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门票价格:免费

馆藏精品:战国商鞅方升、大克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等

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

藏品数量:1020220件/套(截至2019年末)

珍贵文物:144142件/套(截至2019年末)

历史沿革

编辑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历史变迁建筑图历史变迁建筑图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馆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

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

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同年9月,上海市文管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仍旧划归市文管会领导。

1991年,上海博物馆在龙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

1992年,上海博物馆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局部建成,试行开放。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2023年1月17日至5月7日上海博物馆将举办“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2022年12月,《中国古代封泥全集》新书发布会暨当代封泥研究学术座谈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上海博物馆同时推出“芥子须弥——上海博物馆藏封泥展”,展出古代封泥、泥坯、封泥匣、铜印等文物。

2023年7月13日,“新疆馆藏文物区域性预防性保护中心”。

2024年2月2日,上海博物馆东馆试开放。

2024年5月6日,从市政协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的“本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平时视察专题座谈会上获悉,上海博物馆继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外,正在规划建设第三个馆——北馆。北馆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未来上海博物馆将三足鼎立,在黄浦江两岸和苏州河南北都有布局。

2024年5月9日,收藏家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入藏上海博物馆。

2024年7月24日,知名歌手张信哲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12件个人收藏的清代和民国旗袍以及其他清代服饰。其中部分捐赠已进入即将开放的“江南造物”专题展厅布展。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建筑格局

编辑

综述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

上海博物馆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目前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4.5万件(套),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

展厅

古代青铜馆古代青铜馆

古代青铜馆: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陈列精美青铜器400余件。陈列分为七大部分:“萌生期青铜器”“育成期青铜器”“鼎盛期青铜器”“转变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中国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完整反映了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除陈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为主,这里有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铜佛像等。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魏晋南北朝隋代时期的雕塑”“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宋元时期的雕塑”。其中佛教造像雕塑约占展品总数的80%,为雕塑馆的特色。

古代雕塑馆古代雕塑馆

古代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馆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共陈列了展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的青瓷,还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皆有展出。陈列分为七部分:“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原始瓷的出现及汉魏(吴)、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唐代彩色釉陶器的盛烧和唐五代瓷器的发展”“百花争艳的宋、辽、金、元陶瓷”“宋、元、明、清景德镇瓷器”“明清景德镇以外地区的陶瓷器”“制瓷作坊与窑炉”,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

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厅面积600平方米,集中了各个时期的书法名作,展出约60件书法精品。陈列分为五大部分:“篆书书艺与隶书书法”“晋唐书法”“宋代书法”“元代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

历代书法馆历代书法馆

历代玺印馆:中国历代玺印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厅面积380平方米,展出玺印篆刻500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陈列分为五个部分:“早期的古玺印”“秦汉规范的确立与延续”“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样式”“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明清印材与印钮雕刻”,展示了中国印史的悠久历程和各个时期印章的不同风貌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展厅按时间序列分为七个部分:“唐宋时代绘画”“元代绘画”“明前中期绘画”“明后期—清前期绘画(明万历—清康熙)”“清中期绘画(雍正—嘉庆)”“清晚期绘画(道光—宣统)”、以及“两涂轩”珍藏书画,反映出中国绘画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

少数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

历代钱币馆:中国历代钱币馆面积740平方米,展出文物3300余件,以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程为线索,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同时该馆专辟“施嘉幹钱币专室”和“杜维善、谭端言中亚古币专室”,专题陈列钱币收藏家施嘉幹先生及杜维善夫妇捐赠的相关藏品。

明清家居馆:明清家具馆展厅面积700平方米,展出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品100多件,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的鼎盛面貌和艺术风格。该陈列还复原了明清时代的厅堂与书房以再现古代家具的使用场景。

古代玉器馆:古代玉器馆展陈面积500平方米,展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精品约300件。陈列分六大单元:“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大致反映出8000年中国玉文化的发展面貌。

馆标

上海博物馆标志图形以上海博物馆本馆建筑的概念“鼎”作为切入点,并结合镇馆之宝“大克鼎”的造型特征,以极简的线条构成“鼎”的形态特点,图形精简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时又与“东馆”简约现代的建筑外观相呼应。图形中也巧妙融入了“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馆“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个标识亦为“H”和“M”的结合。体现出上海博物馆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馆标具有中国传统纹样特征,标识易传播、易记取,传达出上海博物馆的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馆藏文物

编辑

综述

上海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为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为144142件/套。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

重要藏品

青铜器藏品

青铜器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

德鼎德鼎

镂空蟠龙纹鼓座,春秋时期文物,饰有七层密集的蟠螭纹。

镂空蟠龙纹鼓座镂空蟠龙纹鼓座

冒鼎:西周时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

冒鼎冒鼎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虎簋虎簋

交龙纹鼎: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交龙纹鼎交龙纹鼎

史颂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1件。

史颂鼎史颂鼎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四羊首瓿四羊首瓿

镶嵌狩猎画像豆: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镶嵌狩猎画像豆镶嵌狩猎画像豆

变形龙纹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变形龙纹盆变形龙纹盆

兽面纹簋:商代,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

兽面纹簋兽面纹簋

戈父丁簋: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戈父丁簋戈父丁簋

秦公簋: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

秦公簋秦公簋

妊簋:西周早期,高18.5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区别与一般圆形器三足的习惯,较为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耳,长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纹为商代晚期流行纹饰,沿用至周初。

妊簋妊簋

厚趠方鼎:西周成王时期,高21.3厘米,口纵13.3厘米,口横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

厚趠方鼎厚趠方鼎

元代水晶兔:1994年发掘于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地宫,现为上海博物馆馆藏,水晶兔长约6厘米、宽逾4厘米、高仅2.6厘米,小巧精致。兔子身体呈卧伏状,四肢收屈,弓背丰臀,短尾下垂,长耳后抿紧贴项背,全身圆润饱满。

元代水晶兔元代水晶兔

战国商鞅方升:生产时间为秦孝公十八年

上海博物馆为国际旅行社举办20余次文物知识辅导,为400多所学校宣讲600余次文物课。与上海师大附中、上海实验学校联合开办“人文景观课”,把上海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点,分批组织各班级到陈列室讲课。

暑假期间,上海博物馆举办“考古夏令营”“文物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实地领略中华古老文明的风采,组织“江浙沪中学生文物博物馆考察团”活动,从江、浙、沪地区“博物馆和我”征文比赛中选拔出32名优胜者的学生参加;举办“文物知识竞赛”、开展“我心目中的博物馆”征文比赛,增强中学生的文物意识。

上海博物馆还组织了“博物馆之友”“文物之友”等群众团体,把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文物爱好者团结在博物馆周围,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为上博新馆建设捐赠了900多万美元作为18个专馆、专室的装修资金。

2022年7月29日,“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

2023年1月,兔年新春,上海博物馆将元代水晶兔和其它数件兔形文物一起在兔年特展上展出。

2024年7月17日,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人民广场馆盛大启幕,并于7月19日向公众开放。

对外交流

上海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参观陈列,七十年代开始组织专业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和国外来沪展览。

1980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组织了“上海博物馆珍藏中国青铜器展览”“中国青花瓷器展”“中国书法名品展”“董其昌世纪展”“上海博物馆珍藏工艺品展”“上海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珍品展”等34个,分赴美、日、意、法、联邦德国、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典和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休斯敦、华盛顿四城市展出时,观众达82万人次,并获得美国姊妹国际协会和读者文摘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特别成果奖”。

1978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美国印第安人文物和西部名画家作品展览”“中日货币展览”“日本版画展览”等15个展览。

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举办了《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展》等大展。

2013年,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与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联合举办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与土耳其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了“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展览。

2022年3月9日,“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195件/组受赠文物,涵盖书画、青铜、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钱币等各个门类,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博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2023年1月17日,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将在上海博物馆揭幕。

出版读物

上海博物馆

1976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先后与南斯拉夫青春出版社、日本讲谈社、香港三联书店、日本NHK放送协会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业公司等出版机构联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上海博物馆藏宝录》等12种大型图录和专著。

1985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出版了出国展览图录28种,既有综合性论述,又有每件展品的具体介绍,有的有几种文本。另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瓷选》《上海博物馆藏法书》《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等图录和专著92种。

1987年,上海博物馆为庆祝建馆35周年,集中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青花釉里红瓷器》《恽南田书画图集》《中国书画家印鉴和款识》《崧泽——新石器时遗址发掘报告专集》等10种。

1990年,上海博物馆出版了《清初四高僧精品集》大型图录。

1994年,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钱币》8册图录。

著作

标题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上海博物馆展陈设计》

上海博物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5月

《博物馆与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博物馆文化交流成果汇编》

上海博物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10月

《何惠鉴美术史论丛稿》

上海博物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10月

《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

孙慰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12月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丛书·刘一闻》

刘一闻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12月

《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

施远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11月

文章

标题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揽江拥海融古创新——以上海博物馆为重点谈博物馆提升服务能级

杨志刚

《文博学刊》

2019年第1期

秉承博物精神续写上博辉煌

杨志刚

《文物天地》

2019年第4期

不忘初心谋发展,与共和国共成长

杨志刚

《中国文物报》

2019年12月

考古学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考古——以广富林遗址为例

陈杰

《中国科技考古纵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

青铜器研究部

标题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南越国封泥余话

孙慰祖

《上海文博论丛》2019年集刊

总第50期

重读“三年卫盉”“亢鼎”铭文——兼论中国货币的产生

周祥

《中国钱币》

2019年第4期

文物视角下的贵霜宗教信仰与艺术

王樾

《旅顺博物馆学苑》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月

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

吴旦敏

《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4月

陶瓷研究部

标题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尼“黑石号”沉船及其文物综合研究

陈克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9年第4期

韩国新安沉船米黄开片釉瓷产地再探——相关产品的延伸研究

陆明华

《故宫文物月刊》(台北)

2019年第2期

送往迎来——倪汉克先生捐赠明清青花瓷器

彭涛

《文物天地》

2019年第4期

明龙泉窑“清香美酒”铭盖罐

陈洁

《文物的亚洲》译林出版社

2019年1月

(注:更多详细出版读物还可翻阅参考资料: )

学术期刊

上海博物馆创办期刊有《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文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其中《上海博物馆集刊》共有12期。

1985—1988年,上海博物馆编印了《国外自然科学与文物考古技术》情报资料14期。

1989年,上海博物馆创办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

科研成果

1977~1995年上海博物馆科技成果奖一览表

数序

年份

科技项目

研究人员

获奖等级

1

1977

热释光测定陶瓷器文物年代

王维

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2

1983

3号中药气相防霉剂研制及其在书画保护上的应用

陈元生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3

1984

用TLD测量XB年剂量的细粒热释光测定年代技术

王维达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4

1984

软X射线对书画漆木器等文物的无损检测

祝鸿范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5

1984

宋代漆器圈叠胎制作工艺

吴福宝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6

1984

用全息照相时间平均法研究明代“游鱼喷水洗”喷水原理

祝鸿范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7

1986

汉“水银沁”铜镜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谭德睿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8

1986

溴甲烷熏蒸剂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及其废气治理

陈元生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9

1986

微机在热释光测定年代上的应用

王维达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0

1986

国外自然科学与文物、考古技术

实验室

85—86年文化局科技成果奖

11

1987

浸渗处理青铜器有害锈处理

祝鸿范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2

1987

不测检量的热释光断代技术

王维达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3

1987

热释光测定年代误差分析和计算

王维达

88年文化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14

1988

藏品编目图微机管理系统

祝敬国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5

1989

博物馆内主要污染气体检测及分布研究

陈元生

89年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16

1991

BHC湿度调节剂研究及其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

陈元生

91年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17

1992

“水银沁”形成机理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谭德睿

92年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18

1994

出土铁器文物脱盐缓蚀保护研究

祝鸿范

94年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

1994

史前漆膜分析鉴定技术

陈元生

94年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上表统计,重大科技奖1个,市文化局科技奖2个,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科技一等奖2个,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科技二等奖2个,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科技三等奖5个,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科技四等奖7个,合计19个。 )

文物保护

编辑

上海博物馆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主要是修复、复制馆珍藏品,同时也为其它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截至1995年,修复了馆藏青铜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来残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纹卣,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一对残损严重的春秋早期龙耳尊,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

文物修复工场还装裱了馆藏书画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得以妥善保护。尤其是出土时已成“书饼”的《明成化说唱本》,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与书画装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说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所获荣誉

编辑
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5月,上海博物馆在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活动中,获得“优胜奖”。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的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1年9月18日,上海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22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的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结果名单正式公布。上海博物馆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系列短视频从234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10个推介项目。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2023年2月,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

服务项目

编辑

服务设备

1.

无障碍服务:提供残疾人专用车道、升降电梯服务。

2.

智能终端:在一楼大厅和陈列馆中分别设有多媒体触屏导览系统。

3.

导览服务:可在一楼大厅内的语音导览租赁处办理。

4.

婴儿车、轮椅:南门寄物处。

导览服务

专职讲解员导览

上海博物馆提供专职讲解员导览服务,详情请留意当日中心服务台显示屏或展厅口立牌。

志愿者服务

上海博物馆每日有志愿者为参观者免费提供讲解及帮助,详情请留意中心服务台立牌。

语音导览

提供中、英、法、日、德、韩、西班牙、意大利等语种。

中文数码机

成人版:20元/套,亲子版:20元/套,儿童版:10元/套,无需押金,需提供手机号和身份证。

外文数码机

租金40元/套,押金400元或50美元,或护照。另外特别展览数码机单独出借。

智慧导览

提供中文智能讲解导览服务,通过语音讲解、视频介绍、手绘故事、动画解析、探索解谜、游戏互动等帮助观众立体了解文物背景、趣味解读历史瑰宝。

寄物服务

1.

衣帽及大件行李可予寄放(贵重物品除电脑外请随身携带)。

2.

观众寄存物品前请先接受安全检查,凭安检寄存票至寄物处办理寄存手续。

3.

使用轮椅、婴儿童车免费,仅限馆内使用。如需借用,请在南门寄物处缴纳300元押金办理租借手续。

4.

提供针线、医药箱等服务。

5.

失物招领(仅限南门寄物处)。

6.

寄存物品逾期不取,上海博物馆将依法自行处置。

参观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上海博物馆

开放时间

上海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除国定假日外),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开发调整

2024年7月19日至8月31日,每周二至周五17:00—21:00(19:00停止入场)。

交通信息

公交

公交18路、23路、42路、46路、49路、71路、71路区间、108路、108路区间、112路、112路区间、123路、145路、167路、454路、455路、537路、775路、782路、783路、789路、930路、934路、980路、隧道三线、隧道六线、上川专线、沪朱高速快线。

地铁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地铁10号线至老西门站,换乘8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浦东机场1、2号航站楼: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上海火车站:地铁1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虹桥火车站: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上海南站:乘地铁1号线至人民广场站

自驾

上海市——延安东路辅路——西藏中路——人民大道——人民大道辅路——上海博物馆

下一篇 莲溪渔隐图

上一篇 剑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