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音注 编辑
《资治通鉴音注》是宋朝人胡三省在1256年开始编著的,几经波折,最后终成书。
书中引文众多,还包含大量的佚书之内容,历史价值很高。
书名:资治通鉴音注
作者:胡三省
类别:史书
卷数:294卷
创作年代:宋代
南宋末年,在逃难新昌时,将97卷《资治通鉴广注》书稿装进木箱,掩埋在村旁的山野里。乱过之后,返回家中,发现书稿全被窃贼盗劫。
胡三省毫不气馁,又重新写起,时年已四十六岁,闭门绝客,日夜疾书,“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在所有为《资治通鉴》作注的作品里,胡注是公认的最佳者。
有学者对胡注《唐纪》部分所引用书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对其中的佚书进行辑考,发现胡三省仅注释《唐纪》时即引用102位学者之论点,引文超过一万条,可谓旁征博引,还包含大量的佚书,皆远超过司马光的《通鉴考异》。
胡三省另撰有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是针对史炤的《通鉴释文》三十卷进行订正工作。
不过胡三省在注《通鉴》时又有意无意地袭用了史炤《释文》的成果。
《资治通鉴音注》
胡注更正不少《通鉴》的错误,例如《晋纪四》“散骑常侍石崇”条下,胡注曰:“前书‘侍中石崇’,此作‘散骑常侍’,必有一错。”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载:侯景攻城,“城内掷雉尾炬,焚其东山,楼栅荡尽,贼积死于城下。”胡三省注:“死于城下者,岂能贼哉?侯景驱民以攻城,以其党迫蹙于后,攻城之人,退则死于贼手,进则死于矢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记载,开元二十二年“凿漕渠十八里,以避三门之险。”胡三省注:“参考新、旧志,乃是凿山开车路十八里,非漕渠也。”
《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注云:“睢,音虽,”钱大昕《通鉴注辨正》更正为:“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
《通鉴》卷一百一十八载:“裕以康为河东太守,遣兵救之,平等皆散走。”胡注曰:“详考上文,详考上文,未知平等为何人?”查《宋书·王康传》“平”即指邵平,为温公所误削其姓。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渊为司徒。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征虏功曹刘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渊曰:‘寒士不逊!’”胡三省注曰:“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朱舜水指出:“岂有佩之于腰,而谓之腰扇者?且亦非折叠,若云折叠,凡扇皆然,何烦注释。”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一《陈纪五》载:“齐主游南苑,从官赐死者六十人。”胡注曰:“史言齐主淫刑以逞”,查《北齐书·后主本纪》原文:“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暍”字被司马光改成了“赐”字,实应是指中暑而死,非赐死。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上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胡注称:“以麻絚巨竹分朋而挽水,谓之拔河。”这是对拔河的错误见解。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七有列举胡注误处。有学者指出《通鉴》卷二六三开平三年六月胡注“急趋自西门人”为:“按唐长安城十门,西南三门,惟延平门近南山耳。长安既丘墟之余,且城大难守,使师厚不以奇兵入西门,岐兵亦不能久也。”此处有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