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尺 编辑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中文名:戒尺
外文名:ferule;teacher's ruler for beating the students
拼音:jiè chǐ
解释:旧时老师用以责打学校儿童的用具
出处:《百丈清规·沙弥得度》
注音:ㄐㄧㄝ ˋ ㄔˇ
英文:ferule
新版戒尺
2.见“ 戒方 ”。
竹制戒尺
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还是先看看前人是怎么用的。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魏巍在上课时做小动作,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刘墉的孙子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看来这戒尺的使用还真的有些讲究。它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今天的人不用它自有不用它的道理。
从教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别人,别人也问过我: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教师的首先要有“德”。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就象桑园里的小桑树,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再说了,如果连“打”的力气也没有了呢?
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还是不宜“打”。“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他们犯了错误,有时候心里很后悔、很害怕,就怕别人知道。这时候如果迎头受到呵斥、责打,那本来就很脆弱的心,怎么承受得了呢?就那么简单粗暴的一“打”,非常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和学习热情,还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错了,不就是挨一次打吗?”,无所谓了,也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我们当初“打”的目的吧?
当然,恰到好处的“打”有时候也是可行的,这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郭沫若小时候读书,和同伴趁老师外出,到书塾隔壁的桃园里偷了桃子。园主告到老师那儿,老师没有用戒尺,而是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给他们出了道题——对对子:
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为谁?
郭沫若一看,傻眼了,老师全知道了,认个错儿吧,灵机一动,对了个下联:
他年进蟾宫折桂,必定是我!
还要用戒尺吗?老先生就眯着眼睛偷着乐吧!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我曾经读过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看来,戒尺这东西不坏,到底怎么用?就不用我多说了。
我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