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界革命 编辑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诗界革命领袖
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但是,他们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写出来的作品又完全不顾诗歌的艺术要求,既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而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尽管是梁启超,但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从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却是黄遵宪。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传》
这一时期,民间歌谣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期间,黄遵宪向他建议,刊物发表的诗歌应“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或九言,或长短句,名之为杂歌谣(《致饮冰主人手札》)。梁启超接受了这一建议,除刊出《爱国歌》、《新少年歌》等歌词外,又发表了《粤讴·新解心》和《新粤讴》等作品。对于这些新创作的歌谣,梁启超赞美其“芳馨怫恻,有《离骚》之意”,称其作者为“文界革命之骁将”(《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夏威夷游记》)又说:“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他总结前期诗界革命的缺点,认为一在于“□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二在于“不备诗家之资格”,因而,将“新意境”放在第一位,这就纠正了前期的形式主义偏颇。诗歌不同于政治宣传品,提出“意境”这一概念来,更加切合诗歌的艺术特征。但是,形式是和内容相联系的,新内容必然要求嬗变出新的形式。梁启超强调“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也有其片面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改良派政治运动家和诗人。历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其诗广泛描写当时重大历史事件,是当时“诗界革命”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人称南海先生。近代改良派领袖,毛泽东称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论人民民主专政》)。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5月,曾联合十八省举子签名上书;1898年,又与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后成为保皇派,反对辛亥革命。1927年病亡。他的前期诗歌风格雄浑,表现变法维新思想;后期随其思想转化,趋于暗淡低沉,但一些反映海外风俗文化、风景名胜等作,颇多可传。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正从理论和创作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梁启超提出,要“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康有为提出“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总之,他们主张旧诗要表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主要代表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丘逢甲等,而以黄遵宪成就最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