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苑行 编辑
作品名称:《吴苑行》
作者:温庭筠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
吴江澹画水连空⑴,三尺屏风隔千里。
小苑有门红扇开⑵,天丝舞蝶共徘徊⑶。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⑵红扇:一作“门扇”。
⑶共:一作“俱”。
“梅结子”,点明时节。也可能有这样的含意:荒苑中,梅花自开自落,在无人照料下,已梅子青青矣。这自然景物与人事无关,是为梅庆幸,还是在为人悲哀,将这两者交织在一起,让人说不出是悲是喜,反倒让自己生出一种惆怅。
春天,是平坦的春天——不是山那立体的春色,写明了“吴”的平原地势。是以绿也是一望无边的“远绿”。不说此时的吴苑是断瓦颓垣,而只说从“平春远绿窗中起”——他可以随意地站在窗前,则这“窗”恐也就只剩下一个框子了。可见不仅苑是残垣,而且连宫庭内院也已是断壁,层楼尽堙,甚至连树也没有一棵,所以这才“平春远绿窗中起”。作者偏要把一个残败的景象写得这样美。
这两句已点明了题——“吴苑行”。庭院荒芜,残垣断壁,是其“行”于吴苑之所见。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两句是进一步发挥的联想:吴江,仍是此行之所见,只是更远之景,是以如淡淡的水墨画,远到与淡淡的青天联接了起来。这是承上句之意“平春远绿”而来,故知亦是“窗中”而所见之春色,亦是当年吴国的天下。下句一转,“三尺屏风隔千里”,从吴江而想到当年之形势,屏风乃是内室所用之物,吴之亡,正亡于夫差的荒淫,他所在意的只是这三尺屏风之内,千里之外他是看不见的,就是被三尺屏风遮断了双眼双耳,以至敌人在卧薪尝胆,内外勾结而不知不识。则屏风,非指实物,而是整个宫庭生活,特别是宴乐、女色的借代。这句是感慨,谓耽于宴乐,而不问千里以外亦即世界上将发生什么大事,寄托了诗人深情的感慨。
接着,目光拉回来,“小苑有门”,这原是常识,本不足写。而特地提到“有门”的,是说小苑虽已荒废,而小门犹存也。虽残而未尽废。“红扇开”,正谓早已无人照料了,而自个儿地开着。有门而开,其为无人也明矣。想其在风雨中而乒乓作响,则是一种败落空虚的景象。“天丝”句与开首句同一手法,但含意又有所不同。天丝是春天里空中常飘有的一种白丝,这些蝶儿丝儿,尚知在此徘徊,亦似有情者,更难奈当年的人事早已变化。这是以天丝、蝶性之不变来衬起人事之变。这些无情之物尚有情,无如昔日钟情之人却已不在了。是以它只有空自徘徊而无定所——这又是在不变之中又有变化。
结句是感慨。“绮户雕楹长若此”者,正是谓其不能如此也。“韶光岁岁如归来”者,也正谓其不能归来也。“绮户雕楹”若能“长若此”者,则“韶光”便可以“岁岁归来”了,落实到国家之盛时也难以永葆,因而纵有春天,也不是他自己的。借吴苑之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盛唐凋落之哀叹,然而他写来却不见衰飒之情之字,于一片粉墨春情之中,使人去感到诗人此时激荡的心情;可谓之哀而不伤了。从中国古老的诗教看——亦即诗的美学标志来说,这首诗可谓是精品。
诗是一起,一结;一起,一结。但起结形式虽同,而内含却在变,是同中有异。前结是叹吴,后结则是哀唐兼及自己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