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扑蕊添黄子 编辑

温庭筠词作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描写女子月夜的孤栖与寂寞。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形象;后三句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全词用语自然质朴,新人耳目;造境清绮,颇有言外之意。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南歌子·扑蕊添黄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体裁:词

作者:温庭筠

出处:《花间集》

作品原文

编辑
南歌子⑴

扑蕊添黄子⑵,呵花满翠鬟⑶。鸳枕映屏山⑷,月明三五夜⑸,对芳颜⑹。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有单调、双调之分。此词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

⑵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

⑶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翠鬟(huán):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

⑷“鸳枕”句:鸳鸯绣枕与枕前屏风上的山色相辉映。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映,汤本《花间集》作“暗”。

⑸“月明”句:正是十五月圆之夜,月色格外明朗。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

⑹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白话译文

拈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轻轻地吹拂着小花,把它插满发髻上。十五的月儿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陪伴着孤独的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创作背景

编辑
温庭筠与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子一样,也曾怀着强烈的功名之心,从军出塞,游历大江南北。但因为恃才不羁,触怒了上层社会,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顺,屡遭失败。他常常与放荡子弟一同出入酒肆青楼,冶游于花间柳畔。在群艳众芳的簇拥下,他对女性的外在与内在有了深刻、细致的理解与把握,于是以那个时代各阶层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反映的是闺中妇女的生活与情感。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严妆丽容以及鸳枕明月为衬,表现其孤栖与寂寞。

起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出女子年轻貌美的形象。“扑蕊添黄子”,谓取花蕊以为面饰。古人制作化妆品,多取材于自然,所以将黄色的花粉作为额黄妆的饰品。“呵花满翠鬟”,说吹花后把花满戴于发髻之上。接下三句,转换抒写角度,不再写动态的人物,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三五之夜,则月欲明矣,则思愈炽矣。于是乎,对芳颜,扑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闭在闺房内,阗然独处,无人相问,只有鸳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圆之夜,更觉无限孤独寂寞。

此词通过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词中女主人公月夜独卧,不仅在前以严妆丽容为衬,其后又以“鸳枕”“月明”为衬,鸳枕独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颜,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扑蕊”“呵花”两个细节的描写,用语精细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将此词解释为写男女双方幽会的情景,说开头两句写女子着意妆饰,表现了她准备欢会时喜悦的心情;后三句是对相会时的具体描写。聊备一说。

名家点评

明人汤显祖:“扑蕊”“呵花”四字,从未经人道过。(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近人李冰若:“此词与上阕同一机杼,而更怊怅自怜。”(《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像 温庭筠像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