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编辑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从描写别时环境入手,刻画女主人公倚舟怀人的凄怆伤痛之情;下片换头写女子所闻所见所感,结尾直接抒写离别之苦。全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作品名称: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作者:温庭筠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花间集》
文学体裁:词
孤庙对寒潮⑵,西陵风雨萧萧⑶。谢娘惆怅倚兰桡⑷,泪流玉箸千条⑸。
暮天愁听思归乐⑹,早梅香满山郭⑺。回首两情萧索⑻,离魂何处飘泊⑼?
词句注释
⑴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河渎神》则咏祠庙。”
⑵孤庙句:孤庙迎着阵阵寒冷的江涛。
⑶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
⑷谢娘:此处指船娘。兰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
⑸玉箸(zhù):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⑹暮天句:黄昏时,怀着愁绪,听《思归乐》。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杜鹃鸟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所以有“思归乐”之名。又解,《思归乐》为曲调名,又称《思归引》,《文选·石季伦思归引序》:“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倘古人之情,有同于今,故制此曲。”
⑺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汉书·食货志下》:“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其中“郭”即边缘的意思。
⑻回首句:回想被思者和思者,由于离别,音息难通,好像情意疏淡了。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
⑼离魂句:指所念之人离别后,不知飘泊到何处?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白话译文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名家点评
清代陈廷焯:起笔苍莽中有神韵。音节凑合。(《词则·别调集》卷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