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编辑

温庭筠词作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从描写别时环境入手,刻画女主人公倚舟怀人的凄怆伤痛之情;下片换头写女子所闻所见所感,结尾直接抒写离别之苦。全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作者:温庭筠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花间集》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编辑
河渎神⑴

孤庙对寒潮⑵,西陵风雨萧萧⑶。谢娘惆怅倚兰桡⑷,泪流玉箸千条⑸。

暮天愁听思归乐⑹,早梅香满山郭⑺。回首两情萧索⑻,离魂何处飘泊⑼?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河渎神》则咏祠庙。”

⑵孤庙句:孤庙迎着阵阵寒冷的江涛

⑶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

⑷谢娘:此处指船娘。兰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

⑸玉箸(zhù):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⑹暮天句:黄昏时,怀着愁绪,听《思归乐》。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杜鹃鸟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所以有“思归乐”之名。又解,《思归乐》为曲调名,又称《思归引》,《文选·石季伦思归引序》:“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倘古人之情,有同于今,故制此曲。”

⑺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汉书·食货志下》:“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其中“郭”即边缘的意思。

⑻回首句:回想被思者和思者,由于离别,音息难通,好像情意疏淡了。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

⑼离魂句:指所念之人离别后,不知飘泊到何处?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白话译文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词当为初春时期温庭筠在西陵与情人离别之作,可能作于会昌二年(842)初春词人自中赴越中途中。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名家点评

清代陈廷焯:起笔苍莽中有神韵。音节凑合。(《词则·别调集》卷一)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