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编辑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国家图书馆2016年6月组织出版的系列图书。
中文名: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发起人:国家图书馆组织
领域: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
开始时间:2016年6月
在当下传统文化读本品种繁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编袁行霈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激活经典,让经典的生命力绵延下去。“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是编委会在工作伊始就达成的共识。
如何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百部经典》编纂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经典选取出来,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阅读古典要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面上,浸润人的心灵。所谓深度契合,就是不给古人贴标签,不能生硬对接,而要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和智慧,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袁行霈表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百部经典》既追求学术上的高水准,又力求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育、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据了解,《百部经典》已确定了四批书目,共54种。书目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力求做到广纳百家、百花齐放,不仅选入哲学、文学、历史等著作,还择选一些科技类、艺术类等著作,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百部经典》在学术界潜心研究、钩沉发覆、辨伪存真的基础上,对历代典籍中最精髓、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深入阐释。编委会认为,所选书籍既要是经典,又要经过注释和解读为大众接受,化繁为简、通俗易懂。为此,《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导读提纲挈领,原典精选底本,注释明白晓畅,点评画龙点睛。书前放入古籍善本书影,卷末附《主要参考文献》,为读者延展阅读提供更丰富的途径。
2016年6月,由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编委会由著名学者、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担任主任委员,聘请冯其庸、叶嘉莹、章开沅、张岂之、刘家和、乌丙安、程毅中、陈先达、汝信、李学勤、钱逊、王蒙、楼宇烈、陈鼓应、董光璧、王宁、李致忠、杜维明等18位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大家担任顾问,进行学术指导。编委会成员与作者团队群英荟萃,均由国内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以及功底扎实、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担纲。
首批10部书的解读人余敦康、钱宗武、李山、钱逊、梁涛、王中江、陈鼓应、孙中原、黄朴民和张大可,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此外,每部书至少邀请了两位专家审订。《尚书》解读人钱宗武表示:“在当下,聚合全国优秀的学者,做这样一套既立足学术又面向大众的丛书,是颇具历史使命感的作为。更应该全力做好,做成流传后世的经典。”编委、《孟子》解读人梁涛感慨:“这次《孟子》的解读有脱胎换骨的提升,以后可能再不会有机会如此对待一部书稿了。”待《百部经典》编纂全部完成之时,从顾问、编委会,到解读人、审订组,再到出版社,先后将有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工作。可以说这既是一套学者的个人著作,也是众多学者集体的著作。既有解读者鲜明的学术个性,也凝聚了编委会、审订组、编辑的集体智慧。
编是起点,用是目的。在谈到《百部经典》如何走进人们生活时,袁行霈说:“我们并不奢望读者将百部经典全部读完,但至少可以读那么两三部,真正读通一部也好。”首批10部的出版是一个开端,《百部经典》后续图书预计将于2018年起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
此次第二批图书《左传》解读人郭丹、《墨子》解读人姜宝昌、《韩非子》解读人张觉、《吕氏春秋》解读人张双棣、《传习录》解读人吴震,分别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相关书稿的审订专家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专家学者。
《荀子》是继《论语》《孟子》之后儒家重要经典,其思想充满“思辨”色彩。通过专家解读,读者可对书中蕴含的思想有更深刻的体悟。
《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与《诗经》并称“风骚”,解读人在文本和字词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给读者提供精审耐读的文本。
《论衡》吸收先秦汉代诸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开创了元气论,反对天人感应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史通》是首部系统性史学理论专著,论述史籍源流,评价前人修史得失,探讨史书体例及编纂方法。
《贞观政要》为政论性史书,反映了贞观时期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尤其是谏诤制度的由来及发展变化,通过专家解读,广大读者可以深入领略唐太宗君臣讨论治国理政时所表达的智慧,做到以史为鉴。本次出版的5种图书的解读人分别是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复旦大学教授邵毅平、扬州大学教授王嘉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谢保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