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编辑

林语堂编译哲学著作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编译的哲学著作,原版为英文版本,于1948年首次出版。

《老子的智慧》除了序论、序文外,设有七章,即道的性质、道的教训、道的描摹、力量的泉、生活的准则、统治的理论和箴言。每章的具体内容,则是《道德经》的一部分和《庄子》的有关文字,并附有译文。林语堂阐释了老子思想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点,并主张结合庄子来研究老子。在《老子的智慧》中,经过林语堂的重新整合,老子看似散乱的箴言成为一套连贯一致、主题集中、条理清晰的哲学思想,既完成了对道家思想的梳理与现代重构,同时又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老子的智慧

外文名:The Wisdom of Lao Tse

作者:林语堂

类别:哲学理论

字数:250千字

首版时间:1948年

内容简介

编辑
《老子的智慧》中,林语堂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内容重新整合成七篇,并提炼主题作为篇名,包括道的性质(The Character of Tao)、道的教训(The Lesson of Tao)、道的描摹(The Imitation of Tao)、力量的源泉(The Source of Power)、生活的准则(The Conduct of Life)、统治的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和箴言(Aphorisms)。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把握每一章的主要思想,林语堂还为每一章都添加了小标题。这些凝练的篇章标题概括了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使得能拯救工业社会中被工具理性和逻辑极端所奴役的人类灵魂的中国人文精神呼之欲出,体现了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的指导意义,即译本的普世价值。另外,林语堂还在序言中向读者说明《老子的智慧》前四篇(共四十章)为哲学原理,后三篇(共四十一章)为这些原理在人类问题中的应用。

作品目录

编辑

绪论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三篇 道的描摹

序文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七章 无私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八章 水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四章 道之德

第十章 抱

第十七章 太上

第五章 天地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六章 谷神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十三章 荣辱

第二十章 人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篇 箴言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五十七章 治术

第七十六章 强弱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五十八章 政闷

第七十七章 张弓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五十九章 如啬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七十九章 平治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八十章 理想国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四十六章 走马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六十三章 难易

想象的孔老会谈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六十四 终始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六十五章 大顺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五十章 养生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六十九章 掩饰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七十章不 我知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创作背景

编辑
1947年春,经陈源提名,林语堂前往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组主任。他上班后,忙得疲倦至极。每天下午回到家里,他总是躺在沙发上,动也不能动。于是,他不久便提出辞职,并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的坎城,继续以写作为业。在坎城,林语堂于1948年应蓝登书屋约请编写了《老子的智慧》。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在序论中,林语堂阐述了有关道家哲学诸问题的看法。

其一,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有很大不同。林语堂的关于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论述,是他首次对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作较系统的比较,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这表明他当时对这两派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总体把握。

其二,阐释了老子思想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点。林语堂认为,老子《道德经》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炼的俏皮智慧之精髓”。它是世界文坛上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只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而且教人守愚之为智,处弱以为强。它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受人注目,不受人攻击,因而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他认为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而对老子为什么总是强调以柔克刚,他则认为“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旺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时,也正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涨潮”。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的阐释,都说明了老子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其三,主张结合庄子来研究老子。林语堂认为,庄子是老子的弟子,是伟大的道学家代表人物,而且“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如: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颖领章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因而,他在该书中除了收入老子《道德经》全部内容外,还选择了《庄子》的许多篇什,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道家思想。

编译策略

宏观策略

林语堂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视域出发,通过编译的方式,使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成为主题突出、逻辑严密、可读性强的通俗文学读本,将老子谜一般的智慧宝石传播到英语世界,其编译时采取的宏观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篇章重组实现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林语堂针对不同的时代语境,通过对《道德经》进行篇章重组,实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2、用《庄子》精选解读老子思想的意蕴

“以庄解老”是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的主要特色。林语堂选择“以庄解老”除了因为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基本相同,还因为老子以箴言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而庄子则以散文描述其哲学思想。庄子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有着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因而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

因此林语堂几乎每译完一章,都从确定的篇章主题入手,从《庄子》中精选相关段落进行“文本重组”,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系统的诠释,从而条理清晰地阐释了老子思想的意蕴。

3、以副文本揭示老庄思想的重点及关联

作为一种导读性质的材料,副文本是对读者接受异质文本的引导和提示,包括序言、绪论、评论和附录等。在编译《老子的智慧》过程中,林语堂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编辑的主体性,通过增加副文本,让其译本走近西方读者的同时,更吸引读者走进他的世界。

林语堂在序言部分陈述了自己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体会与心得,并通过儒道哲学的对比,全面介绍了道家思想的特性、主要观点以及全书的选材与结构,让读者首先对老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整体的认识。此外,在译文后,林语堂采用评论的方式对道家思想进行梳理,并对同一主题的章节进行解读,既阐明了老庄哲学思想的重点及两者间的联系,也有益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老庄思想。在文后附录部分,林语堂附上了庄子虚构的故事“想象的孔老会谈”、中文人名的发音说明、庄子章节转换表等。这些副文本看似累赘拖沓,其实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当时西方读者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微观策略

林语堂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力图确保中西文化沟通的顺畅,在保证两种文化的可通约性的同时强调异质性,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采取的微观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适时补充

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林语堂在编译时会注意适当地补充说明,主要形式是在文中用括号标出。

2、以西喻中

林语堂在序言中提到“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林语堂指出另外一种研究老子之法是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因为《循环论》和道家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爱默生从循环论发展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他还将老子的隽语和爱默生的“直觉谈”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3、强调异质

林语堂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在编译中注重强调中国文化,具体做法为将道家哲学术语的首字母大写,中国文化特色词的音译加注,中文特有表述的直译加注。这种做法,使得作为异质文化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更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作品影响

编辑
《老子的智慧》先后在美国(1948)、德国(1948)、西班牙(1953)及韩国(1998)出版,并分别于1949年、1976年和1983年在美国再版,在德国再版的次数更是多达9次。根据能提供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的数据统计,全球共有1026家图书馆收藏此书,其中美国图书馆达964家。

出版信息

编辑
《老子的智慧》于1948年在纽约首次出版。

译本信息

出版年

译者

ISBN

出版社

1986年

金兰文化出版社编辑部

——

金兰文化出版社

2004年

黄嘉德

7-5613-2827-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黄嘉德

7-5613-3735-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张振玉

978-988-211-770-9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9年

——

978-7-5600-8140-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

黄嘉德

978-7-5399-3246-0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

黄嘉德

978-7-5090-0455-5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年

——

978-7-80256-050-5

群言出版社

2011年

——

978-7-5404-5193-6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年

——

978-7-5470-2401-0

万卷出版公司

2013年

蔡为熞

978-957-36-0096-1

国家出版社

2013年

——

978-7-5502-1700-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群言出版社

2014年

——

978-7-214-12938-3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

——

978-7-5104-5369-4, 978-7-5104-3530-0

新世界出版社

2015年

——

978-7-5354-7596-1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

黄嘉德

978-7-5404-7716-5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编辑

林语堂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下一篇 浮生若梦

上一篇 剪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