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一 编辑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李敬一李敬一

李敬一,男,籍贯湖北省蕲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敬一

外文名:li ijng yi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6年11月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生地:中国湖北省蕲春

人物经历

编辑

著作著作

李敬一,湖北蕲春人,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至197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先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等课程,并为全校开设公选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1999年赴法国作学术交流,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李敬一李敬一

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中国传播史论》、《壮哉唐诗》、《节目主持概论》、《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司马迁》、《休闲唐诗鉴赏辞典》等独著和合著五十余部行世。发表《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佛教在华传播的现代解读》、《寒山子和他的诗》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曾进入“全国高校最有魅力老师”排行榜前五名。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2008年6月至10月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主讲《壮哉唐诗》系列专题。

学科及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 中国传播史方向

主讲课程:中国传播史研究、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中国古代文学

李敬一李敬一

李敬一教授,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系列讲座,播出后影响热烈。

研究成果

编辑

所获证书所获证书

著作有《中国传播史》、《中国传播史论》、《节目主持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讲集》,《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含著)、《宋诗鉴赏辞典》(含著)、《唐代十大诗人诗画雅鉴》、《宋代十大词人词画雅鉴》等。发表论文有《信息传播——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新思维》,《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受众心理与宣传效果》、《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的舆论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佛教在华传播的现代解读》、《从<经视直播>看民生新闻的特点》、《他律、自律、共同管理是网络规范的三种途径》等。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学术演讲。主持教育部和湖北省社科项目各一项。

主要作品

编辑

李敬一李敬一

《壮哉唐诗--唐代杰出诗人作品赏析》内容介绍:1:溯:屈原和他的诗

2:唐诗概貌(上)

3:唐诗概貌(下)

4:华美的初唐诗歌

5:盛唐诗人的壮烈情怀

6:仰天长啸的诗仙李白(上)

7:仰天长啸的诗人李白(下)

8: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

9:元稹的悼亡诗

10:中秋咏月

11:白居易与《长恨歌》

12:鬼才李贺

13:晚唐诗人杜牧

14:李商隐无题诗的奥秘

15:凄美的晚唐诗歌

出版图书

编辑

节目主持概论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2004-09-01

《节目主持概论》是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李敬一。

中国传播史论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2003-3-1

《中国传播史论》是200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敬一。本书主要以专论的形式纵向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发展的历史线索,横向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实践作出历史总结。

壮哉唐诗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2008-9

李敬一教授讲李白的《将进酒》,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万古愁’怀,如火山迸发;跌宕的诗情,如黄河飞泻;飘逸的神韵,似空中流云”,观众、读者听到、看到这样的语言,阐释诗情,已是一种享受。

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2008-7-1

《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司马迁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1993-5

作者简介 李敬一,1946年 生、湖北蕲春人。毕业于 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 武汉大学新闻系副教 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独著及与人合著有《中 国文学史》等十余部著 作,发表文学创作作品 多部(篇),共计出版和 发表著述近200万字。

休闲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名称 李敬一

作品时间2015-4

本书“休闲”特色突出,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文风轻快,语言优美。所选唐诗以人生内容为线索,分为“游山玩水”“吟风弄月”“琴棋书画”“饮酒品茶”等十四类,多为表现诗人旷达乐观、高逸清远、怡情遣兴、消愁涤烦等生活情趣之作。鉴赏文字则重在玩味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蕴,并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现象,以今人的情感和生...

查看更多书籍

下一篇 李浪涛

上一篇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