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佩璋 编辑
王佩璋,女,1930年生于河北省丰润县,毕业于北京大学。
本名:王佩璋
出生地:河北省丰润县
出生日期:1930年
王佩璋
王佩璋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王佩琦,无联系。
王佩璋在社科院做俞平伯助手时,俞平伯对她的文学造诣大加赞赏。杨乃雯曾说,俞平伯称王佩璋所写诗词“无一字可改”。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王佩璋下放到北京某国棉厂劳动锻炼,年底传来消息,说她往机器里放铁砂,破坏“革命生产”,单位小范围内对她进行了批判。大约在1960年初,王佩璋被开除公职。爱惜人才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负责人何其芳推荐王佩璋到中华书局去当编辑,但王佩璋不愿意去。
王佩就因政治原因受到刺激患上精神病,经常购买大量皮鞋、衣物闲置。1966年6月(或7月),王佩璋被红卫兵批斗后服用安眠药自杀,送到医院抢救不及,不幸身亡,终年36岁。
王佩璋将此文投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遗产》采取了谨慎的处理方式,他们给作家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并将王佩璋的文章一并寄去,让他们核实。作家出版社收到转来的文章后,重新审查《红楼梦》新版本,证明王佩璋的批评是合于事实的。王佩璋的文章与作家出版社的信于1954年3月15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了李希凡与蓝翎的注意,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红楼梦》的浓厚兴趣及向名人挑战的愿望。批判运动开始后,在10月24日中国作协召开的座谈会上,继俞平伯之后发言的就是王佩璋,她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到底“代俞先生写了哪些文章”。但在会后第十天,王佩璋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代俞平伯先生写了哪几篇文章》一文,语气已与会上的发言大不相同,从“由我个人负责”变成了明辨是非的批判者,甚至提出了要说明“事实真相”。
是什么原因导致王佩璋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北京日报》1954年10月5日编印的《北大教授对红楼梦问题的反应》中,有这样一段话:“俞平伯教授……说,王佩璋批评我的文章,说是我叫她写的。她写的文章,还不是乔木叫她写的。”形势逆转,王佩璋很快成了批判大军中的重要成员。1954年11月28日,王佩璋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谈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工作中的错误态度》,对俞平伯进行了再批判。在人们眼里,王佩璋成了苦大仇深的“被剥削者”。然而,从“反右”直至“文革”,遭到万炮齐轰的俞平伯躲过了一场又一场运动;而曾一度成为“新生力量”的王佩璋,却是一路坎坷一路悲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