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蔽膝 编辑
蔽膝,汉语词语,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蔽膝
简介
古代下体之衣还有蔽膝。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说文》: “褘,蔽膝也。”《释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礼记·玉藻》孔疏: “他服称鞸,祭服称*(同绂)。”这样看来,蔽膝、褘、韠、*是同物而异名(有人认为韠是蔽膝的合音字)。根据古代注释家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古代蔽膝的形制与今天的围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能“蔽膝”;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其功用主要不是保护衣服,而是一种装饰;可以用皮革制成。古代作品中提到蔽膝的地方很多。例如: 《汉书·王莽传》:“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又,“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韍衮冕衣裳。”温庭筠《过华清宫》:“斗鸡花蔽膝,骑马玉搔头。”《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皮日休《九讽》:“荷为裯兮芰为摆,荃为*兮薜为褘。” (裯:dāo,刀。短衣。*:jué,决。类似短袖衫。)
《说文》: “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即韍。字又写作芾。《诗经·曹风·侯人》: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郑笺:“佩赤芾者三百人也。”(古代的礼制,大夫以上才佩赤芾。)又《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玱葱珩。”(皇:同煌,光彩的样子。玱: qiāng,枪。玉声。葱珩:苍色的佩玉。)又《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邪幅:类似后代的绑腿。)孔引《乾凿度》的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郑玄在笺注这首诗时也说:“芾,大(太)古蔽膝之象。”原始人以兽皮遮羞御寒,生产方式改进了,有了布帛,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不是什么“后王”的发明;至先秦还有韠、*、芾,其意也并不在于“重古道”。除去了这些后世经学家附会的意思,《乾凿度》注的话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郑玄也看出了这一点,虽然他用的是后代的名词“蔽膝”来称呼古物。
与围裙区别
与围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且要长到能“蔽膝”,用在衣裳制礼服上要求与帷裳下缘齐平。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可以用锦,也可皮革制成。按照沈从文的分析,商周乃至秦汉的蔽膝,长条形最下方一般为圆铲形,东汉郑玄释形“圆杀其下”没有错,而西汉以前的图像已经比较少见了,后人误作了舌形。
“重古道”有后世经学家附会的意思,但《乾凿度》注的话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秦代时废除,代以佩绶制度。不过,蔽膝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后世的祭服、甚至朝服中。
出土或传世实物
该翟鸟纹蔽膝以四经绞的素罗为地,亦呈梯形,上窄下宽,上端有三个绢攀,可用于穿带。蔽膝主体上绘有左右对称的三对六双共12只翟鸟。其型制与宋代及明代《中东宫冠服》中的太子妃蔽膝的记载一致。蔽膝一般服用于前身,服装上绘有翟鸟则是皇后或特别高贵的女性的象征,这与曹氏的身份相吻合。
2.红素罗绣龙火二章蔽膝 ,1958年出土于定陵。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
上宽25.7厘米,下宽41.2厘米,上腰宽5.2厘米,为万历皇帝棺内随葬物,形制为梯形,上有腰。两侧及下部用红罗镶边,接缝处钉有蓝、黄、绿三色十二股丝绒编结而成的扁绦带。红素罗地,所缀龙、火二章为纱地绒绣,金线绞边。上部为一行龙,蓝色,三晕色;下部为三个桃形火焰纹。戗针绒线绣主体纹饰,绒包柱线钉轮廓,双金线钉边。
原件历经岁月已经残破不堪,后云锦博物馆对文物进行复原,重现蔽膝原貌。
母亲依了儿子的心愿。但等牛车载着书生的棺木走到姑娘的家门时,拉车的牛便不往前走了,无论怎样赶它,也不肯动。姑娘默默看着,说了句:“且待须臾。”回屋沐浴梳妆后,盛装而出,她抚着书生的棺木唱道:
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棺木应声而开,姑娘立刻跳了进去,棺木随后就合上了。任凭姑娘的家人怎样敲打,棺木却再也打不开了。家人只好将俩人合葬,人们把他们的墓称为“神女冢”。
这个伤感的故事是梁祝神话的雏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