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谣(绍兴童谣) 编辑
童谣(绍兴童谣),浙江省绍兴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绍兴童谣以越地方言土语为载体,口头吟诵传承,以儿童为传唱主体。绍兴童谣地域特色浓厚,词句浅白简练,语言风趣幽默。绍兴童谣的本色源于生活而反映生活,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到山川河流、鱼虫鸟兽,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纷纷扰扰的事,共同构建起童谣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
2014年11月11日,浙江省绍兴市申报的童谣(绍兴童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Ⅰ-78。
中文名:童谣(绍兴童谣)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Ⅰ-78
申报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保护单位: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童谣(绍兴童谣)
绍兴童谣历史悠久。据南朝范晔《后汉书·张霸传》记载,当时被称为会稽的越地流传有一首《会稽童谣》:“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张霸初至会稽任太守时,此地尚不太平,有盗贼为患。一向倡导“孝让”的他,主张以文胜武、感化人心,于是就四处张贴榜文提出归顺条件,明确任用和奖赏办法。结果未动一兵一卒,而使盗贼纷纷放下武器,投诚而来。《会稽童谣》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总结和传唱,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绍兴童谣的记载。
西晋陈寿《益都耆旧传》又载有《会稽童谣歌》,属于《会稽童谣》的同题异文歌。清悟痴生编《广天籁集》,收录浙江儿歌二十三首;清范寅编《越谚》三卷,收录童谣55首。
到民国时期,绍兴童谣的影响盛极一时,声名远播全国乃至海外。这主要归功于周作人、娄子匡、陶茂康等文人。1912年(民国初年),周作人在绍兴征集童谣,后加入北大歌谣研究会,发表《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多篇文章,又收集绍兴童谣223首,收录在《童谣研究手稿》中。1928年至1934年,娄子匡出版的《绍兴歌谣》《越歌百曲》及陶茂康创办的《民间》丛刊,记录了大量的绍兴童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绍兴童谣奠定了其在中国民间文学界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绍兴曾组织大规模的歌谣普查,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绍兴童谣,广泛流传于绍兴的童谣约有400首。
绍兴童谣,表现形式十分丰富,题材包罗万象,主要有游戏童谣、教诲童谣等。在形式上,囊括了绕口令、谜语歌、数数歌、连锁歌、字头歌、颠倒歌、问答歌等多种形式。
游戏童谣
童谣名 | 歌词 | 注释 |
---|---|---|
打荞麦 | 一箩麦 二箩麦 三箩打荞麦 劈劈拍 劈劈拍 | 唱这首越地童谣时需辅以动作,即两个小儿相对而坐,唱第一句时,儿童甲用双手去捋儿童乙并拢的手背,且从其胸前往自己胸前捋;唱第二句时,儿童乙用双手去捋儿童甲并拢的手背,也是从甲胸前往自己的胸前捋。这样一边同唱“一箩麦,二箩麦,三箩……”,一边双方的手交叉互三次。而唱“劈劈拍”时,不限句数。 装荞麦,当然用箩,但辅以的动作是“捋”,而这首越地童谣的“箩”与“捋”互为谐音,恰到好处。 |
教诲童谣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起到了教育作用
童谣名 | 歌词 | 注释 |
---|---|---|
卖豆腐 | 小小黄豆圆又圆, 磨成豆腐卖得钱。 人人说我生意小, 小小生意赚大钱。 | 人说“麻雀、豆腐、绍兴人”,意思是凡是有麻雀栖息、飞翔和生活的地方,凡是生产和食用豆腐的地方,都有绍兴人在谋生和生活,由此说明麻雀、豆腐和绍兴人的普遍存在。这首绍兴童谣寓有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和增添将黄豆加工成豆腐的知识以及形成大事(大生意)、小事(小生意)都要做的观念。 |
小老鼠,上灯台 |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吱,吱,吱”, 叫(何)奶奶,抱下来。 | 这首越地童谣是大人以老鼠作比,训诫小儿千万别爬高以致产生意外。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一书中亦有此记载。 |
少年去游荡 |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 老年做和尚。 | / |
叙事体童谣反映了浓郁的绍兴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童谣名 | 歌词 | 注释 |
---|---|---|
外婆桥 | 摇啊摇,摇到外婆家, 外婆留我吃碗茶, 茶水茶缸别人家。 水缸里头结莲花, 莲花谢,妹妹卖, 卖到山里山,湾里湾。 | / |
老酒谣 | 妈妈亲亲我, 讴一声肉肉 (读作nio,小孩自称), 娘娘亲亲我,讴一声肉肉; 肉肉肉肉,勿是糯米做, 老酒老酒,裁什(真是)糯米做。 老酒糯米做, 吃嘞变nio nio (小猪)。 小鸭河里游,小鸡岸上走, 寻来寻去寻勿着小狗狗。 狗狗狗狗,酒缸里头翻跟斗。 小狗汪汪叫,小猫来抬桥, 抬过闭眼桥,啪嗒跌一跤, 肉肉哈哈笑,小狗小猫老酒都吃饱。 | / |
吃老酒 | 荡荡手, 大街走, 扯朋友, 吃老酒。 | 这首越地儿歌是大人带小儿嬉戏,边前后晃动其手边哼唱的。绍兴自古以来盛产黄酒,人们常把喝黄酒视为雅事乐事,并往往将“喝”字说成“吃”字。吃,音读“漆”。绍兴黄酒越陈越香,故绍兴人俗称为“老酒”。荡:音读“宕”,此处作“晃动、摆动”解。绍兴城有一南北向的南门至城北桥的主要街衢,旧称“大街”(即山阴大街),今称解放路。其中自轩亭口至大江桥,为商贸繁盛的闹市。 |
绍兴城里十洞桥 | 一、大木桥; 二、凤仪桥; 三、三接桥; 四、螺蛳桥; 五、鲤魚桥; 六、福禄桥; 七、蕺坊桥; 八、八字桥; 九、酒务桥; 十、日晖桥。 | / |
童谣名 | 歌词 | 注释 |
---|---|---|
两只黄狗来抬轿 | 一歇哭,一歇笑, 两只黄狗来抬轿, 一抬抬到城隍庙, “卜咯”跌一跤, 捡得一块煨年糕。 | 这是一种哄逗式的童谣。在孩子一时哭、一时笑的时候,大人念出“黄狗来抬轿”的故事以哄逗孩子,亦是很生动而有趣的。 |
点点窝脶 | 点点窝脶, 老鼠盘窠, 大猫看见小猫来拖, “吱吱喳!吱吱喳!” | 这首越地童谣实际上是大人吟唱的童谣,情形大是:让婴孩坐在大人的双腿上,面朝前方。大人用左右手分别握住婴孩腕,令其双手握成拳头状,只是各伸展食指。大人一面口吟上述童谣,握住其手腕使食指尖轻轻地触碰。当吟唱到最后一句童谣“吱吱”二字时两手食指触碰二次;吟唱“喳”字,则迅速将两只小手向外伸展。因最后句童谣有两个“吱吱喳”,这同样的动作得做两次。 |
阿大阿二 | 阿大阿二, 走到三叉路口, 挑了副四盒担, 赶到五马坊口, 陆家台门里, 七少爷的祖母八奶奶, 做九十大寿, 请我吃十碗头。 | 这是一首用一至十的数字接字的越地儿歌,十分诙谐、有趣。大,音读“陀”,隐喻“一”;二,音读“倪”。 四盒担:指上下有四个盒子叠放、内盛礼物的担子,需用人挑。五马坊口:在今绍兴人民路、府山直街交叉的地方。五,读“午”鼻音。坊,是古时城市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在绍兴迄今仍袭用东昌坊、月池坊、富民坊、作揖坊、宣化坊等旧名。 |
又会哭,又会笑 | 又会哭,又会笑, 两只黄狗来抬轿, 两只乌狗来吹箫。 走到半路里, 捡得一块煨年糕, 剥剥开来都是猫虼蚤。 | 当孩童在啼哭的时候,绍兴的大人或小孩常常唱起这首儿歌使他(她)破涕为笑,并使他(她)笑得更开心。又,此处音读“以”。 |
大青蛙 | 可爱的大青蛙, 突鼓鼓的眼睛大嘴巴。 绿花衣,白肚皮, 唱起歌来“呱呱呱”捉害虫, 护庄稼,身经百战本领大。 伢和青蛙交朋友, 时刻关心爱护它。 | 王浩先收集整理的这首现代绍兴儿歌介绍青蛙的特征,抒发了关爱这种益虫的思想感情。大,音读“陀”。 |
斗斗虫 | 斗斗虫 虫会飞 斗斗鸡 鸡会啼 都到高山吃百米 斗到田里吃污泥 | 这是一首绍兴母亲握住小儿的两手,针对他(她)的两个食指所唱的游戏儿歌。 |
正月灯 |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四月车水戴箬帽 五月太阳底下蚤 | 这首越地儿歌是反映绍兴人节令活动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绍兴有热闹非凡的灯会。“正月”之后省却了“看”字。 二月鹞:即“二月放风筝”。 |
传承价值
绍兴童谣是绍兴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趣味,能互动,流传广泛,直接反映老绍兴的民风民俗,也是该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绍兴童谣的词句浅白简练、语言风趣幽默,对少年儿童知识启蒙、品德教育、文学熏陶等亦有积极意义。
传承状况
绍兴童谣,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是孩童玩乐的必需,也不再是孩子们增长见识、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如何创新传播传承成了难题。多年来,绍兴在积极做好抢救记录和保存保护的同时,更想方设法实现其活态传承,让绍兴童谣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传承人物
董百根,男,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绍兴市申报,项目名称:绍兴童谣。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开展对童谣的研究和保护,已出版《越地童谣游戏》等多本书籍,设立童谣研究基地,在中小学开展普及教学,扩大了童谣的影响,推进了童谣的传承。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童谣(绍兴童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荣誉表彰
2018年,以绍兴童谣为题材创排的小歌剧《外婆桥》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
展演活动
2024年8月,2024“全民美育”青少年综合展演展示活动,展演现场,来自柯岩中心小学育才路校区的新疆姐妹阿依谢·阿布都外力、乃菲赛·阿布都外力表演了绍兴莲花落《大话绍兴酒》,绍兴童谣配上莲花落的曲调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向观众展示了“绍兴酒”的独特味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