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道 编辑
李家道,魏晋时期的一个道派,继于君道后活跃于江南一带。李家道起源于四川,似乎最初是汉末蜀中的一个方士集团,三国时辗转至吴国后广泛传播。李家道以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张陵天师道相类似,但与葛洪主张的炼丹服食以求长生不死的金丹道又有不同。为五斗米道的支系。
比起早期五斗米道来,李家道显得更为成熟,已逐渐传播到社会上层,渗透到名门望族。到东晋葛洪时期,李家道仍在江南盛行。晋以后李家道逐渐消失,或虽尚在民间流传,但已基本融人天师道。
总之,李家道是起源于四川,三国时在吴地广泛传播的一个道教派别,他们以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五斗米道相似。而与葛洪的炼丹服食求长生不死相异。李家道比起早期的五斗米道来更为成熟.已传播到社会上层,到东晋葛洪时仍在江南盛行。
李家道在民间影响深远。自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始,直至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二百余年连绵不绝,信徒遍及今山东、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信徒中除了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相关记载:《抱朴子‧道意 》《神仙传·李八百传》 《云笈七》《丹经》等
李家道
《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下八品”第五平冈治注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葛洪《神仙传》分李八百、李阿为二人,人各为传,表明葛洪认定他们为二人,前者为李八百,后者李阿之号“八百岁公”,实为李阿对“李八百”的假托。之所以假托,是欲借李八百之盛名以创教。
托名李八百去吴中传道的不止李阿一人《抱朴子·道意》继李阿事之后,又记有李宽,云:“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后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 人,而升堂入室高业先进者,不过得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气而已。 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皆云宽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聋,齿堕发白,渐又昏耗,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
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宽所奉道室,名之为庐,宽亦得温病,托言入庐斋戒, 遂死于庐中。余所以委曲论之者,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此李 宽“到吴而蜀语”,显然又系蜀人。 据葛洪所记,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
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 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宽所传 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 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至东晋初,又有李脱号称李八百去中州和江东传道。 《晋书·周扎传》云:(王敦 作乱)“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李脱既号李八百,又以鬼道疗病,自属李家道人物。其署人官位的作法,与天师道相同,表明与天师道关系密切。
李家道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李弘之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原来是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变化无极经》:“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 《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他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 是民间惯用的拆字法,“木子”合为“李”,“弓口”合为“弘”,谓李弘王治天下, 天下就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 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