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荚鱼 编辑

鲹科、竹荚鱼属鱼类

竹荚鱼竹荚鱼

竹荚鱼是鲈形目鲹科竹荚鱼属鱼类, 别名真鲹、巴浪、山鲐鱼、大目鲭。体延长而侧扁,呈长纺锤形;侧线鳞全部为强大棱鳞,直线部棱鳞形成1条明显的嵴;第一背鳍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和8枚鳍棘;胸鳍长而大,镰形;臀鳍前方有2枚游离的短棘;尾鳍叉形。身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胸鳍、臀鳍、尾鳍黄褐色。

竹荚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及太平洋外海的东南亚沿岸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均产。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游泳迅速,对声音反应灵敏。白天栖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可用灯光诱集到表层。幼鱼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及仔鱼、稚鱼;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幼鱼。 性成熟早,一般2龄鱼体长在200毫米以上即达性成熟。体长200—300毫米个体的怀卵量为30—60万粒,适于产卵的水温为16—17℃,产卵期常随不同海域而异。

竹荚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尚佳,可鲜销、腌制成咸鱼或制成咸干品。 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拥有DHA、EPA等,常吃可以起到预防高血压、脑中风等作用。

基本信息

编辑

拉丁学名:Trachurus japonicus

别名:巴浪、刺鲅、山鲐鱼、黄占、大目鲭

外文名:Japanese Jack Mackere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鲹科

属:竹荚鱼属

种:竹荚鱼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鲈亚目

亚纲:辐鳍亚纲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1844

保护级别:(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日文名:あ じ (アジ)

形态特征

编辑

成鱼

背鳍Ⅰ,Ⅷ,Ⅰ-30~33;臀鳍Ⅱ,Ⅰ-26~30;胸鳍20~21;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8~71。体纺锤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6~4.3倍,为头长3.8~4.2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3.8倍,为眼径3.4~4.0倍。

竹荚鱼

吻锥形。脂眼睑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稍前。口大,口裂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呈截形,达瞳孔前缘的下方。上下颌有一列细牙,犁骨牙群呈箭头形,腭骨及舌面中央均有细长形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3~16+36~40。有假睱鳃。体被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和眼间隔前部以外均被鳞,身体和胸部都有鳞片。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始部下方,几呈直线状,以后斜度甚大,斜向下方,但至第二背鳍7~9鳍条下方起至尾基成为直线状。侧线上全被稜鳞,68~71个。稜鳞高而强,在直线部连接呈一明显的隆起嵴。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与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30~3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26~30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胸鳍镰刀形,腹鳍短,胸位。尾鳍叉形。幽门盲囊长条状,约十几个。脊椎骨10+14。

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缘有一明显的黑色斑,各鳍草绿色。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2.5毫米。体长3.20毫米仔鱼卵黄尚末元全消失,肛门形成,头后至肛门上方背缘有6~7个星状黑色素,尾部中央背缘有4~5个同样色素,消化道

近种区别

编辑

竹荚鱼

卵形鲳鲹

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呈长纺锤形;侧线鳞全部为强大棱鳞,直线部棱鳞形成1条明显的嵴;第一背鳍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和8枚鳍棘

体高而侧扁;尾柄短细,侧扁;头小,高大于长;吻钝,前端几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倾斜,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

图片

竹荚鱼竹荚鱼

卵形鲳鲹卵形鲳鲹

栖息环境

编辑

竹荚鱼为暖水性集群润游鱼类,常栖息于中层,有时也接近底层。在长区常与蓝圆鲹混粞。白天梄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在风平浪静、潮水缓慢、东南风和南风吹来时,极易在黎明或黄昏时起群,起群最适温为19~21℃。体长100毫米左右幼鱼,多与霞水母、海月水母和海蜇等共栖。

生活习性

编辑

洄游

中国东海竹荚鱼分为3个种群九州北部群、东海中部群和东海南部群。东海中部群1~3月出现在东海中部,其产卵期为1~5月,盛期为2~3月,部分鱼群可能向九州西部海域洄游,也有一部分向黄海方向洄游,产卵后亲鱼和幼鱼在产卵场附近索饵育肥,秋末返回东海中部越冬场。

食性

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摄食种类与海区饵料生物的优势种有关。摄食强度以春、秋最高,夏季中等,冬季最低。

分布范围

编辑

仅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西北太平洋区。

竹荚鱼分布图竹荚鱼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2+~4+全部成熟。最小成熟叉长雄鱼为140~150毫米,雌鱼为150~160毫米,大量成熟叉长雌、雄鱼均为170~180毫米。中国东海外海区产卵期水温为19~21.5℃。体长200~300毫米个体,怀卵量为30~68万粒。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1个、球径0.19~0.24毫米,在水温20~26℃时,约40小时孵化。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编辑

竹荚鱼是江苏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产量较大,肉质尚佳,鲜销、腌制咸鱼或制成咸干品。

主要毒素

编辑

体内组胺酸含量高,如鱼体不够新鲜,或放置时间过久,鱼肉组胺酸分解为组织胺,食后常引起公共食堂集体过敏性食物中毒,少者数十人,多者百余人。症状为面和上身潮红,有时出现荨麻疹和剧烈头痛,个别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或出现口、舌、 四肢发麻现象。因此,不要进食不新鲜的竹荚鱼。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竹荚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59 千卡
蛋白质25.7 g
脂肪5.4 g
胆固醇76 mg
饱和脂肪酸1.2 g
多不饱和脂肪酸2.3 g
单不饱和脂肪酸1.4 g
叶酸2 μg
77 mg
42 mg
291 mg
477 mg
9 mg
0.6 mg
1.04 mg
维生素A138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7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1 mg
烟酸(烟酰胺)7.25 mg
维生素B60.46 mg
维生素B126.22 μg
展开

下一篇 高体鰤

上一篇 蓝圆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