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鳃梅童鱼 编辑

硬骨鱼纲动物

黑鳃梅童鱼黑鳃梅童鱼

黑鳃梅童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鱼类,又叫梅同、大头仔、丁珠、梅子、大头宝、黄皮、吉头、蒙头。 体侧扁,前高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额头突起,头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领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

黑鳃梅童鱼分布于朝鲜半岛沿海。在中国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温暖性近海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水深20米的泥沙地质海区及河口咸淡水区。 食肉性鱼类,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糠虾、毛虾等。 1龄性成熟。产卵期为5—7月,盛期6月,怀卵量为0.4万—1.6万粒,卵圆球形、浮性。

黑鳃梅童鱼是中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肉嫩刺软,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等,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鲜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黑鳃梅童鱼

别名:大头宝、梅童鱼、梅子鱼、烂头宝

拉丁学名:Collichthys niveatus

二名法:Jordan et Stark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石首鱼科

属:梅童鱼属

种:黑鳃梅童鱼

形体特征

编辑

黑鳃梅童鱼黑鳃梅童鱼

体侧扁,前高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额头突起,头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故俗称“大头宝’。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我国出产的有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两种。前者比后者个大,一般体长9~14厘米、体重 15~50克;黑鳃梅童鱼一般体长 7.5~9. 5厘米、体重 9~20克,其鳃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块而棘头梅童鱼则无黑斑块、此为二者的显著区别。

黑鳃梅童鱼黑鳃梅童鱼

体长而侧扁,背部弧形,腹部较平直,尾柄细长。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高低不平,粘液腔发达,枕骨棘稜显著,马鞍状,具前后2棘,两棘之间平凹无小棘。吻短而圆钝,吻褶完整,无缺刻。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长圆形。口前位,口裂宽大,深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颌缝合处有一突起与上颌中间凹陷相对。口腔无色。上颌齿细小列成带状,下颌外行齿稍大略向后弯曲,犁骨及腭骨均无齿。舌发达。颏孔不显著,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无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软弱扁棘。鳃盖条7。具假鳃。鳃耙细长。

鳞片大而薄,易脱落,头及全身均被圆鳞。侧线明显。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2鳍条下方,鳍棘细弱。胸鳍尖长,超过腹鳍尖端。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的起点。尾鳍尖形。

鳔大,前端弧形,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尖长,鳔侧具14~15对侧肢,各侧肢分为背分支和腹分支,背分支在鳔的背部中央与对侧之背分支几相遇;腹分支细长,沿腹腔膜伸达腹面中央与对方腹分支几相遇。

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各鳍淡黄色。

产地与产季

编辑

黑鳃梅童鱼黑鳃梅童鱼

梅童鱼为我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黑鳃梅童鱼主要分布在渤海,棘头梅童鱼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而以东海产量最大。每年的4~6月份和9~10月份为渔汛旺季。

经济价值

编辑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等,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的外销。

生态习性

编辑

为黄海及东海常见小型鱼类,尤以长江口以北水域较多。体长一般80~120mm,其它习性不详。

资源现状

编辑

未列入濒危及相关保护动物名录。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黑鳃梅童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21 千卡
蛋白质18.9 g
脂肪5 g
胆固醇88 mg
饱和脂肪酸1.3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7 g
单不饱和脂肪酸1.4 g
106 mg
36 mg
164 mg
299 mg
34 mg
0.09 mg
1.8 mg
0.1 mg
1.08 mg
45.1 μg
维生素A25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2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06 mg
烟酸(烟酰胺)2.1 mg
维生素E0.81 mg
展开

下一篇

上一篇 棘头梅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