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刺鲃 编辑
倒刺鲃是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鱼类,又称青竹鱼、竹鱼、草包鱼、大肚鱼。体长而侧扁。背腹缘均隆起。须2对,较发达,颌须较长,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的平卧倒刺,背鳍硬刺粗壮,后缘具锯齿,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鱼体侧深绿,背部灰黑,腹部乳白色。鳃盖或红或黑。幼鱼腹鳍及尾鳍基部具黑斑。
倒刺鲃主要分布在中国皖南山区河溪中。喜生活于水流湍急、水体清澈的河流山溪中,冬季潜于干流的深潭、岩坑、洞穴里越冬,春夏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 杂偏草食性,主要以水生维管束植物及丝状藻类为食。3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4-6月。
倒刺鲃为江河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已驯化为网箱养殖对象。 由于山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其鱼源日渐衰竭。 因此,十分有必要限制捕捞规格,加强繁殖保护。
别名:青竹鲤、竹鲃鲤、青鲋鲤、黄冠鱼、绢鱼、火绢
中文学名:倒刺鲃
拉丁学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属:倒刺鲃属
特征: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等
体长:76-415mm
生 境:生活于江河上游水域的中下层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
倒刺鲃
鲤科
拉丁名
·属中文名:倒刺鲃属·拉 丁 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物种分类:鱼类→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
·国内分布:我国有3个亚种,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 鲃鱼可入药,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是产地重要的经济鱼类。
·生 境:生活于江河上游水域的中下层。
·体 型:体长76-415mm。
·食 性:食物主要为水生高等植物及附着藻类,其中以丝状藻为最多。仔鱼和稚鱼阶段为杂食性偏动物食性;早期幼鱼为明显的杂食性;青年鱼则趋向于杂食偏植物食性;成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食性鱼类。倒刺鲃幼龄及青年个体在周年中保持2·0~5·0的食物充塞度,而成鱼的摄食强度则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月的平均充塞度只有0·3,在10月则为5·0。倒刺鲃幼龄个体周年中肥满度变化不明显,条件系数全年维持在2·201~2·406;青年个体周年中的肥满度5~8月间维持相对稳定,平均条件系数的变幅为2·337~2·365,但从9~12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451逐渐增大到2·852,在1~4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693减小到2·306;成鱼的肥满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的条件系数为1·775,12月的则高达2·894。在倒刺鲃的整个生活史中,藻类在消化道中的出现率均达100%,平均湿重百分比在25·0%以上,可能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
·习 性:喜栖居乱石间隙,到浅弯地带觅食。
·繁 殖:生殖期在春末夏初,在流水环境中繁殖,卵黄色,随水流漂浮而孵化。
倒刺鲃
倒刺鲃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倒刺鲃
倒刺鲃
倒刺鲃,俗称军鱼,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倒刺鲃明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其人工养殖在浙江、福建一带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我们在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网箱的制作及设置
刺鲃
网箱内饲料台的搭制 浮性饲料的饲料台用木板做成边长80cm的框盒,高度为25cm,固定在网箱的中央,露出水面约10cm,以防止浮性饲料漂出箱外;沉性饲料的饲料台是在网箱底部铺一层40目/cm2以上的聚乙烯网布,四周沿网箱壁向上折30cm,网箱中央按一根装有漏斗、直径120mm、长2.0m直立的塑料管,作为投喂管,下口离箱底10cm,把沉性饲料送到饲料台上。
网箱放置选择在通风、水流畅通的地方,网箱用2条粗绳或钢丝索固定在库岸的大树或水泥桩上,一般为“一”字型排开,网箱间距为4.0m。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 Cypriniformes:鲤形目 - Cyprinidei:鲤亚目 - Cyprinidae:鲤科 -Spinibarbus: |
学名: |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鱼种放养前,认真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假结,网线有无老化,其他各部件结构是否紧密、牢固。新网箱应提前7-10天入水。鱼种一般在1-4月放养,放养规格最好为50-100g/尾以上的隔年鱼种(如果鱼种规格太小,当年不易养成上市规格),每箱放养量为500-1000尾。投放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分钟,或用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鱼体10-20分钟,也可用10mg/L的聚维酮碘浸浴鱼体15-3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效果均较好。 因倒刺鲃胆小怕惊不适合混养鲤、鲢、罗非鱼等活泼的或抢食凶猛的鱼类,故一般采取单养方式养殖。 饲养管理
鱼种放养后,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时,就要开始投喂,如果鱼种是已驯化的,可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为32%-35%,且动物蛋白至少占总蛋白的1/4-1/3;如果鱼种是河流中直接捕来的,就要对其进行驯化,开始时投喂其喜食的蚯蚓、蝇蛆、鳗鱼饲料或鱼苗培育用饵料,然后逐渐增加至人工全价配合饲料。
根据倒刺鲃的摄食习性,每日投喂2-3次,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状况灵活掌握,一般日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1%-6%。当水温高于30℃,倒刺鲃的摄食明显下降,甚至停食。 为了提供倒刺鲃生长所需的全面营养改善商品鱼外观,保持其天然的肉味品质,根据其杂食性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除投喂配合饲料外,还应投喂一些青饲料,如黑麦草、玉米叶、南瓜叶、番薯叶、桑叶、浮萍等植物碎片;以及蚕蛹、螺肉、野杂鱼等动物性饲料,做到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相结合。随着鱼体的长大,倒刺鲃逐渐喜食偏植物性食物,这时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增加投喂青饲料。 日常管理鱼种进箱后要对其进行精心管理,一要做到勤查网,检查网衣有无破损,特别是洪水季节,以防老鼠、凶猛鱼类、水生动物及洪水带来的杂物种破网衣,造成逃鱼事件;还就定期清洗网衣。二要勤巡箱,认真观察鱼体的摄食情况、生长情况,特别在饲料转换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鱼体的吃食情况。 病害防治水库水质好,同时严把鱼种、饲料台和生产用具等的消毒关,平时投喂新鲜适口的饲料,能够很好地预防疾病。出现水霉病、细菌病、烂鳃病、肠炎病等鱼病,可以参照其他鱼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5尾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9.22%,粗脂肪质量分数1.96%,水分质量分数77.0%,灰分质量分数1.6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0.18%。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3.61%(质量分数,干样),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是32.26%,占氨基酸总量的43.83%;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中华倒刺鲃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1.34,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22%(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0.87%、3.08%,比其他经济鱼类均高,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中华倒刺鲃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词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