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牡蛎 编辑

牡蛎科巨蛎属动物

太平洋牡蛎太平洋牡蛎

太平洋牡蛎即为长牡蛎、又名日本真牡蛎,大牡蛎, 为牡蛎科巨牡蛎属的一种海洋软体动物。 壳贝壳长形或椭圆形,壳的形态随生活环境的不同变异较大。壳型大而薄,壳顶短而尖,腹缘圆,右壳较平,壳表面有软薄波纹状环生鳞片,排列稀疏呈紫色或淡黄色,放射肋不明显。左壳深陷,鳞片相大,左壳壳顶固着面小,外套膜边缘具茶褐色或黑色的条纹。

太平洋牡蛎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等国, 在中国的辽宁、山东、浙江、福建以及广东等地的沿海皆有分布。太平洋牡蛎营固着生活,以左壳固着于坚硬的物体上。由于群居习性,互相挤压,外壳常呈不规则状。为广温、广盐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盐度10-37的海区栖息,最适生长盐度范围是20-30,可在水温-3-32摄氏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水温是5-28摄氏度。滤食性,主食海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 太平洋牡蛎属卵生型,体外受精,产卵受水温影响较大。一般每年从春季至夏季水温逐渐上升到适宜温度时,牡蛎即产卵,此期上下水层的水温变化较大。而且,太平洋牡蛎的繁殖期因海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太平洋牡蛎在南海珠江口附近,5-8月是它的繁殖盛期;而在渤海和黄河口生活的太平洋牡蛎,其繁殖期在7-8月。

太平洋牡蛎为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软体部分可食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元、牛磺酸、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钙、磷、铜、锌、钰、钡等多种矿物质,其氨基酸组成中含有人体必须的10种氨基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太平洋牡蛎

拉丁学名:Crassostrea gigas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目:珍珠贝目 Pterioida

科:牡蛎科 Ostreidae

属:巨蛎属 Crassostrea

英文学名:Pacific Oyster

形态特征

编辑

太平洋牡蛎具有左右两扇贝壳,右壳较小而扁平,壳面具有水波状的环生鳞片,排列稀疏。壳形变化大,呈长圆形或长三角形,左壳凹陷较深,鳞片排列紧密,利用壳顶固着在岩礁石块等坚硬的物体上生长,壳内面白色,内有宽大的韧带槽。闭壳肌痕大,外套膜边缘呈黑色。

图2 太平洋牡蛎外观特征图2 太平洋牡蛎外观特征

太平洋牡蛎贝壳长形或椭圆形,壳的形态随生活环境的不同变异较大。壳大而薄,壳顶短而尖。腹缘圆。右壳较平,壳表面有软薄波纹状环生鳞片,排列稀疏呈紫色或淡黄色,放射肋不明显。左壳深陷,鳞片粗大,左壳壳顶固着面小。外套膜边缘具茶褐色或黑色的条纹 。

生态习性

编辑

太平洋牡蛎是广盐、广温性的内湾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味道好、效益高等特点。且太平洋牡蛎在低潮区、浅海和深水均能生长,对水温适应范围为6-32℃,在水温28℃以上时,生长缓慢或停止,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盐度范围为6‰-30‰,最适为6‰-26‰。太平洋牡蛎生长随着季节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据观察测定:4-6月份,水温变化幅度为15-26℃时,生长速度最快,牡蛎壳高月平均增长率为238%,7-8月份,水温27-29℃牡蛎生长速度缓慢,增长率仅6.3%,9月份以后,水温逐渐下降,生长速度加,11-12月份,生长几乎不明显,但壳厚增长很快,肉质部肥满,增重显著太平洋牡蛎同样营固着生活,是滤食性贝类,依靠鳃纤毛颤动产生水流,使食物和泥沙等随海水进入体内进行滤食。其饵料的种类随海洋环境的季节变化而异,主要饵料以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太平洋牡蛎的繁殖季节为5-7月份和9-11月份,繁殖盛期 。

养殖性状

编辑

1、产量高,效益好。筏式养殖太平洋牡蛎,亩产(鲜蛎肉)可达5000千克,比一般牡蛎高三四倍。每亩产值10万~15万元,创利8万~1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1个劳力年纯收入2万~3万元,还可兼搞其他副业。

2、生长快,肉肥满。当年夏季(5~6月)养殖的蛎苗,至冬季便可采收上市,养殖周期仅半年左右。而其他品种的牡蛎,如褶牡蛎、近江牡蛎等,生长速度缓慢,一般需要养殖二三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肉质肥满要比其他牡蛎提早1个月,产量增加20%~30%,且肉质细、口味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3、对干旱耐受力强。太平洋牡蛎在离水后,由于体内水分蒸发量较小,故具有较强的干旱耐受力。据试验,其在离水后6天成活率仍可达100%。这一特点为牡蛎鲜销、加工、引种、育苗和养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4、对海洋环境适应范围广。太平洋牡蛎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可塑性强,在温度、盐度反差极大的环境里仍能正常生活。

图3 东南澳岛太平洋牡蛎养殖场图3 东南澳岛太平洋牡蛎养殖场

5、肉质鲜美,可做成多种菜肴。牡蛎食用方法多样,蒸、煮、炒、炸均味道鲜美。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蚝豉、盐渍品、冻蛎、褶牡蛎罐头等,加工后的肉汤可提炼成美味蚝油,畅销国内外市场。

养殖技术

编辑

图4 1985年福建引种台湾太平洋牡蛎图4 1985年福建引种台湾太平洋牡蛎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首先从日本、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引进太平洋牡蛎苗种,于乐清湾试养成功,随后,辽宁、福建和广东等省也相继进行大规模引种,并培养苗种应用于生产,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有的省形成了自然育苗区,到21世纪初太平洋牡蛎已从国国南方沿海向北方迅猛发展。

养成方式

可在池塘、滩涂和浅海中进行养成,养成方式有下列几种:

①吊绳养殖。用塑料绳将固着蛎苗的贝壳串连起来(每串绳长2~3米,直径0.4厘米),两片贝壳之间用10~15厘米长的细竹管(或塑料管)相隔,垂吊于筏架上。或将固着蛎苗的贝壳夹入直径3~3.5厘米的塑料绳的拧缝内,每隔10厘米夹入1片贝壳,然后垂吊于筏架上。也可将固着蛎苗的橡皮胎吊挂在筏架上养成。

②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每笼放10层,每层放养20~25个单体蛎苗,或将固着蛎苗的贝壳放入网笼内吊在筏架上养成。利用筏架养蛎,一般每亩放养蛎苗10万~12万个。

③棚架养殖。选择潮流畅通,风浪小,水质肥沃、水深2~3米(干潮线下)的海区,每间隔2米设1根毛竹,其上方用小竹纵、横架设成棚架,两端用缆绳连接竹桩固定海区。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塑料绳串连后按20~30厘米的间距垂吊于棚架上养成。

图5 太平洋牡蛎吊养情形图5 太平洋牡蛎吊养情形

④滩涂播养。一般在3月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播种方法有干播和水播两种。干播是在退潮后滩涂干露时进行,播苗前应平整好滩面,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时间尽量掌握在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阳光暴晒,提高蛎苗成活率。带水播苗播前应先在滩面上插上竹竿为标志,待涨潮后便可将船驶入养蛎区进行播苗。播苗要求均匀,防止撒入水沟,造成浪费。播苗密度应视涂质好坏而定,优质滩涂每亩播苗12万个左右,中等滩涂10万个左右,涂质差的6万个左右。

养成期的管理

因牡蛎的养成期比较长,要切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每隔1周要下海检查各类蛎苗固着器,如蛎壳、石条和蛎竹等。因底质和自身重量等原因蛎苗容易陷入泥层而闷死泥中,应及时用蛎爪将其提起,重新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防止继续沉陷。台风季节应及早做好台架的维修和加固工作,台风过境后要组织人员突击下海,将被风浪推倒的石条、蛎竹扶起插好,并清除沉积在蛎埕上的浮泥杂藻,修复被摧毁的蛎埕,疏通沟渠,排除涂面积水,使潮流畅通。在筏架式养殖中,应及时清除黏附在台架上的泥沙杂藻;并根据牡蛎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浮力,防止台架下沉、蛎串入泥,影响牡蛎生长。另外,发现蛎串缠绕并拢时要及时解开,以防相互碰撞导致蛎苗脱落。严禁进入养蛎区任意踩踏,管理人员下涂要沿着沟道行进,使蛎埕保持完好无损。特别要防止棚架断裂、拔桩断缆等事故发生。

人工育苗技术

编辑

亲贝的选取

育苗用的亲贝以1~3龄、壳长12厘米以上的为好。亲贝均在收获季节挑选,装入网笼后在专用筏架上疏挂精养。取用亲贝时,应在牡蛎的自然排放期间内选取,将亲贝从海区取来进行直接催产,或者移入较大的水池内静水蓄养,以备当海区的亲贝排放后仍可继续用以催产。

性细胞的获得

用解剖法和阴干升温流水刺激诱导催产法可获得大量受精卵,进行人工育苗。解剖法操作按一般常规进行。阴干升温流水刺激催产法的操作是首先将亲贝洗刷干净、仔细清除壳面一切附着生物后,阴干12小时(一般从傍晚18时至次晨6时),然后移至阳光下用竹帘遮盖后进行升温,持续时间10小时左右,然后将亲贝装入网笼,每笼盛亲贝15~20只,吊入催产池中,用水泵以65吨/小时流量注入经沉淀的新鲜海水,接近注满时打开池壁阀门,使池水保持流动,经流水刺激2小时后,停止注水,待亲贝排放。催产效果以亲贝处于临产前1~2天开始采用阴干升温流水刺激法较好。此外,与升温幅度大小也有直接关系。

洗卵与孵化

太平洋牡蛎外形上无第二性征,所以排放时精子经常过多,为了提高孵化率,应采用洗卯和分池的方法来改善水质。亲贝产卵后,使受精卵静止1-2h,用虹吸法吸去上层1/2的含精液的海水,再加上过滤海水,如此反复洗卵1-2次后,采用虹吸的方法分池孵化,孵化密度为30-50粒/ml,孵化池中加青霉素(80万G)2×106,在孵化过程中每小时搅池一次。在水温20-22℃的情况下,受精卵经过22-23h孵化成D形幼虫。孵化率一般在60%以上 。

幼虫培育

亲贝在催产池产卵受精后,当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期时进行幼虫筛选,即将池水上层3/4水体中的幼虫,通过池壁阀门放入育苗池培育,其余1/4水体及底部的残卵等全部废弃。D形幼虫入池培养的密度为15~20只/毫升。开始培养的3~5天内,逐日加水20~30厘米,幼虫个体达100微米以上时,采用NX103筛绢换水器进行虹吸换水,每天换水量1/2左右。饵料主要采用角毛藻、扁藻、环沟藻和X藻四种。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其投饲种类及投饵量一般是:

D形幼虫期

投喂环沟藻或X藻,日投饵量为19~20万细胞/毫升。

壳顶幼虫期

环沟藻、角毛藻和扁藻混合投喂,日投饵量为环沟藻2万细胞/毫升、角毛藻1.4~2.4万细胞/毫升、扁藻0.3~0.6万细胞/毫升。

眼点幼虫

投喂角毛藻和扁藻。日投饵量为角毛藻2~4万细胞/毫升,扁藻0.3万细胞/毫升。

为保持培养水质的新鲜,贮水库每两天开闸更换新鲜海水一次,沉淀地海水使用时间不超过3天。育苗期间育苗池水体的理化因子变化范围一般为:水温25~30℃,比重1.01~1.0818,pH值8.0~8.4,溶氧4~6毫克/升。

附苗及采苗

幼虫发育至280~300微米、出现眼点和足时即开始投放附苗器采苗,附苗器采用虾夷扇贝壳、牡蛎和水泥条效果较好。贝壳用聚乙烯绳每60片串成一串,长度约60厘米左右。橡皮条虽在海区的采苗效果很好,但在育苗池内投放采苗的效果却很差。

采苗前先使池水降至70厘米左右,然后将附苗器系在池面横杆上吊挂于池内。附苗器吊挂间距离为10厘米左右,然后采取不断升降水位和轮番倒置附苗器上下位置的方法,以求附苗均匀和减少阴阳面附着量的差异。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从室内小水体(5立方米水体以下)到室外大水体(50立方米水位以上),都能育出苗,而以室外大水体育苗效果较稳定,且能缩短育苗周期,简化育苗工序,十分方便。育出的稚贝在池内暂养至10下旬再移往海区养成,以避免附着稚贝下海放养被藤壶覆盖而造成损失。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太平洋牡蛎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42 千卡
蛋白质6.4 g
脂肪1.5 g
胆固醇20 mg
饱和脂肪酸0.3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3 g
单不饱和脂肪酸0.2 g
水分87 g
碳水化合物0.8 g
叶酸3 μg
580 mg
82 mg
95 mg
215 mg
75 mg
0.47 mg
2.3 mg
1.46 mg
21.3 mg
44 μg
87.9 μg
维生素A14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11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15 mg
烟酸(烟酰胺)7.29 mg
泛酸0.65 mg
维生素B60.1 mg
维生素B1224.1 μg
维生素C(抗坏血酸)5 mg
维生素D0.5 μg
维生素E1.21 mg
展开

下一篇 缢蛏

上一篇 栉孔扇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