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蛇鲭 编辑
南短蛇鲭,学名:Rexea prometheoides (Bleeker, 1856) ,亦作短蛇鲭,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鲭亚目蛇鲭科短蛇鲭属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东海、日本、日本以南太平洋沿岸、西太平洋温、热带海域、夏威夷群岛、印尼、印度洋北部毛里求斯一带等海域,栖息深度100-800米,体长可达110厘米,栖息在中底层水域,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西兰。
中文名:南短蛇鲭
外文名:Silver gemfish
别名:短蛇鲭
拉丁学名:Rexea prometheoides (Bleeker, 1856)
二名法:Nesiarchus nasu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蛇鲭科
属:直线蛇鲭属
种:直线蛇鲭
背鳍ⅩⅦ~ⅩⅧ,Ⅰ-15~17,小鳍2;臀鳍Ⅰ-14,小鳍2;胸鳍13~14;腹鳍0-I,鳃盖条骨7;鳃耙4+1+6~7。体长为体高5.2~6.4倍,为体宽9.1~10.6倍,为头长3.3~3.4倍。头长为吻长2.4~2.6倍,为上颌长2.1~2.2倍,为眼径4.3~4.7倍,为眼间距4.0~4.2倍。吻长为眼径1.7~1.9倍。体延长而侧扁,呈长纺锤形,尾部较短。头较大而尖,背缘几呈直线。吻长而突出,端部钝尖。眼较大,侧位,圆形,眼间隔较宽,微凹呈"V"字形,与眼径约等或稍大,其间无明显隆起嵴。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圆形,距眼的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后鼻孔半圆形,两鼻孔间距约为眼径1/3。口大,下颌较上颌穿出,上颌骨后端伸达或稍超越瞳孔前缘下方。两颌牙尖锐,呈扁三角形,上下颌各一列,排列较稀疏;下颌牙略大于上颌牙;下颌前端具1对犬牙,前上颌骨顶端部附近具大犬牙3个。犁骨无牙;腭骨具1列小而尖锐的犬牙。舌较长,先端圆,舌面光滑。鳃孔宽大,左右鳃膜在眼前缘下方愈合;第一鳃弓弯角处一个鳃耙最大,呈单尖头状,其他鳃耙呈多齿头状或瘤状突起。体被小而薄的鳞,仅后部可见。侧线2枝,上枝位高,大体与背缘相平行,起于前鳃盖骨后缘上方,止于第二背鳍最前几鳍条的下方,下枝在背鳍第五鳍棘下方由上枝分出,越过体侧中轴下降,约从第九~十鳍棘下方起开始呈直线,向后直达尾鳍基部。背鳍2个,第一背鳍全由硬棘组成,其基底长约为第二背鳍基底长3倍。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起点相对或稍前,两者后方各具2小鳍。胸鳍小,其长约为眼径2倍。腹鳍在成体己退化消失,而在幼体为1个边缘具细锯齿的小棘。尾鳍叉形。体呈灰褐色。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上具一黑斑,第一背鳍各棘间的鳍膜边缘上也黑色。
生活于135~540米深的海域,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游泳能力强,性凶猛。具日夜垂直洄游习性,夜间上浮至较浅水区。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
经济性食用鱼。生鱼片的主要原料,因富含蜡质油脂,多吃会导致腹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