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蝾螺 编辑
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1758)是蝾螺科,蝾螺属的一种动物。壳厚,壳口宽阔,壳面可有珠状突、瘤突或肋纹。最大的种类是东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的夜光蝾螺(Turbo marmoratus),体螺层以上的数层似鳞茎或某些东方国家用的包头巾,故得其英文名。其大小20公分(8吋),壳和宽圆的厣(俗称「猫眼」)可作钮扣。
中文名:蝾螺
拉丁学名: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1758
别名:turban shell
纲:腹足纲
科:蝾螺科
属:蝾螺属
亚纲:前鳃亚纲
大小:20公分
蝾螺
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大部分产于热带海域,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
蝾螺
蝾螺贝壳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壳层,蝾螺的外部形成。外壳层形成之后,碳酸钙才在外壳层的内面,形成中壳层和内壳层。贝壳是来自于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长中的贝类,肉体逐渐长大,外套就被推著向外移,蝾螺就从壳口外唇及壳轴上一直叠去,于是贝壳类就沿著螺旋方向长大。
蝾螺几乎食用任何一样东西,它们可用它们的硬壳撬开或击碎其它软件动物的外壳来觅食壳内的肉。其通过一只大而健壮的足来行走。蝾螺乃借用贝壳为居,本身并非贝类,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质外壳,身体逐见长大,必然得时时换壳,以供安身。
和其他动物一样,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从饱受冲刷的岩石到黑暗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其中,蝾螺适合栖息的区域更是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蝾螺
虽然是软体动物,但是每一个体节发育了一对强有力的运动器官——足,后来还发育了两对翅膀;蝾螺后面的体节变化很小,但是它的附肢却一般都退化掉了,仅有腹末体节的附肢演变成了尾须和产卵器官。
在最早的蝾螺出现的时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蝾螺没有更大的动物同它们竞争,蝾螺软体动物慢慢地演化并在这两个大陆上扩展开来,毕竟,蝾螺还需要几千万年后,才会有慢腾腾的两栖动物来到陆地,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
夜光蝾螺
夜光蝾螺
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体层非常厚大,相形之下螺塔显得很小。螺塔各层光滑,长在体层上的2或3条棱脊裙围绕着脐部。缝合线浅,螺轴光滑。壳表呈灰绿色,有褐色斑纹。蝾螺仍旧具有经济价值。海边的渔民们从浅海的珊瑚礁中采集蝾螺,然后利用其珍珠层制造装饰品、纽扣及珠宝。
猫眼蝾螺
猫眼蝾螺
猫眼蝾螺的壳很厚重,而且有光泽,除了少数浅纹外,整个壳体平滑。螺塔高,壳顶钝,缝合线浅。所有的螺层凸圆,但体层在缝合线下附近略微凹陷。壳口圆,外唇的边缘锋利。无脐孔,除壳口缘呈黄色或者绿黄色以外,壳表面的色彩丰富,花纹复杂,变化多端。常见的深褐色底配深黑色带状纹,夹杂白色斑点和条纹;也有无花纹的绿黄色。这种美丽的猫眼蝾螺,常常被称为"猫眼"。
银口蝾螺
银口蝾螺的体形中等大小,壳高大于宽度,螺塔不及贝壳总高度的一半。螺塔层肥厚,但是体层侧面略呈方形。缝合线深,有小脐孔。所有的螺层都有明显的螺肋,顶面平坦,或有凹槽状的鳞片。螺肋在壳口边缘很发达,形成相应的波纹状的褶皱。壳表面具有褐色或者绿色斑纹。
食物名称 | 蝾螺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89 千卡 |
蛋白质 | 19.4 g |
脂肪 | 0.4 g |
胆固醇 | 140 mg |
饱和脂肪酸 | 0.1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1 g |
水分 | 78 g |
碳水化合物 | 0.8 g |
灰分 | 1.4 g |
叶酸 | 16 μg |
αE | 2.3 mg |
胡萝卜素 | 384 μg |
钠 | 240 mg |
镁 | 54 mg |
磷 | 140 mg |
钾 | 250 mg |
钙 | 22 mg |
锰 | 0.02 mg |
铁 | 0.8 mg |
铜 | 0.39 mg |
锌 | 2.2 m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4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9 mg |
烟酸(烟酰胺) | 1.7 mg |
泛酸 | 0.24 mg |
维生素B6 | 0.05 mg |
维生素B12 | 1.3 μg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1 mg |
维生素E | 2.3 mg |
维生素K | 3 μg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