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下鱵 编辑

鱵科下鱵鱼属动物

沙氏下鱵沙氏下鱵

沙氏下鱵是颌针鱼目鱵科 下鱵鱼属的鱼类。 沙氏下鱵体细长,呈圆柱形;背腹缘微隆起,尾部渐细而侧扁;头中大,前方尖突,顶部及颊部平扁,呈三角形;吻中长;眼大,圆形;鼻孔大,位于眼前缘上方;口中大,平直;上颌呈三角形;下颌突出,短于头长;两颌牙小而尖;鳃孔大;体背青绿色,腹部银白色。

沙氏下鱵产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在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沙氏下鱵为近海温水性鱼类,多栖息于上层水域,也生活于河口。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Japanese halfbeak、needlefish、Japanese needlefish

别名:鱵、细鳞鱵、针鱼

中文学名:沙氏下鱵

拉丁学名:Hyporhamphus sajor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颌针鱼目

科:鱵科

属:下鱵鱼属

种:下鱵鱼属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1846

同义学名:Hemiramphus sajori Temminck & Schlegel

形态特征

编辑

背鳍2+13;臀鳍2+14;胸鳍12~13;腹鳍1+5;尾鳍16。侧线鳞105~110,纵列鳞112~121,背鳍前鳞75~78。鳃耙8+23~24。

沙氏下鱵

体长为体高10.6~11.4倍,为头长4.8~5.6倍。头长为吻长2.3~2.5倍,为眼径 5.5~5.6倍,为眼间隔4.6~4.7倍。

个体较大,体长一般170~240毫米,大者达400毫米。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隆起,几平行,尾部渐细而侧扁。头中大,前方尖突,顶部及颊部平扁,近腹缘变狭,略呈三角形。吻中长。眼较大,圆形,上侧位,其上端达头的背缘;眼后头长略短于吻长;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大,每侧1个,紧位于眼前缘上方,具一圆形嗅瓣,嗅瓣边缘完整,不呈穗状分支。口中大,平直。上颌呈三角形, 长为宽的1.4~1.5倍;上颌中央微有线状隆起。下颌突出,呈喙状延长,短于头长。两颌齿小而尖,3~4行,上颌牙单峰或后部三峰;下颌牙三峰状。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 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密。

体被小而薄的圆鳞,易脱落;体躯、颊部、鳃盖及头顶部皆被鳞。侧线低位,近腹缘,在胸鳍下方具一分支,向上伸达胸鳍基部,其后端止于臀鳍最后鳍条处。

背鳍1个,后位,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起点稍前于臀鳍起点。臀鳍与背鳍同形, 基短于背鳍基,始于背鳍第二鳍条下方。胸鳍短宽,小于头长;上侧位,其长稍大于眼后头长腹鳍小,腹位,起点距胸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下叶稍长。

体背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背中央自后颈起有一淡黑色线条;体侧自胸鳍基上缘至尾鳍基有一银灰色纵带,此带往后逐渐变宽。下颌前端有一红点或1条红线;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胸鳍的基部及尾鳍有细微的黑色点。

近种区别

编辑

该种与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近似,沙氏下鱵臀鳍始于背鳍始点稍后方,腹鳍前方侧线鳞40余;而间下鱵臀鳍始于背鳍始点稍前方,腹鳍前有侧线鳞20余。

生活习性

编辑

沙氏下鱵为近海暖温性鱼类,栖息中上层水域。喜在沿岸海藻中生活,也生活于河口,性活跃,游泳速度快,常跃出水面。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以大叶藻、糠虾、麦秆虫、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及碎屑为食。在黄海南部越冬。每年4月北上进行生殖洄游,5月下旬到达渤海沿岸产卵, 产卵后在近海索饵,10月底至11月初离开近岸游向黄海南部越冬场。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区大彼得湾。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长江口见之于崇明东滩沿岸水域。

沙氏下鱵分布图沙氏下鱵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性成熟较早,雄性1龄体长250毫米、雌性2龄体长320毫米可达性成熟。产卵场主要有黄海的海州湾、渤海的莱州湾、金州湾、滦河口及烟台、威海近岸。产卵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盛期为5中旬至6月上旬。分批产卵。产黏性卵,卵球形,卵径达2.1~2.3毫米,有油球数个。绝对生殖力为7393~10000粒。

主要价值

编辑

沙氏下鱵为中国北方沿海习见种,肉质细嫩、鲜美,可供食用。有一定经济价值。 肉可以入药。味甘、平。滋阴补血,益气,清热解毒。治自汗,盗汗、烦热口渴、疮疡肿毒等。主治阴虚内热、盗汗;阴疮久不收敛。

下一篇 鲹属

上一篇 沙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