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石鲷 编辑

鱼纲动物

条石鲷条石鲷

条石鲷(学名:Oplegnathus fasciatus)是石鲷科、石鲷属一种恋礁性鱼类。体短,侧扁而高,背腹缘圆弧形。尾柄短而侧扁。头短小,高大于长,背缘略斜直;侧扁。吻圆锥形,钝尖。眼较小,上侧位。眼间隔宽,微隆起。口小,前位,不能伸缩。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后鼻孔下方。鳃盖条少。假鳃发达,鳃耙细短。体被细小栉鳞,头部除吻部无鳞,其余均被鳞。背鳍1个,连续,起点始于胸鳍基上方或稍后;鳍条部显著隆起,后缘截形,鳍条部前面鳍条较长。臀鳍鳍棘短小,胸鳍圆宽,位较低。腹鳍胸位,大于胸鳍。尾鳍后缘截形或微凹。体灰褐色或浅黄色,体侧具7条黑色横带。背鳍、臀鳍和尾鳍边缘黑色,胸鳍和腹鳍亦黑色。

条石鲷是典型的礁区鱼类,底栖性鱼类。幼鱼随着海藻漂移,成鱼则栖息在岩礁区,因此是矶钓钓友熟悉的鱼种。条石鲷为暖温性近岸底层中小型鱼类。属肉食性鱼种,以海中底栖性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齿锐利,可咬碎贝类或海胆等坚硬之外壳,且喜欢捕食海胆,不畏棘刺,也因此有了“海胆鲷”的俗名。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的日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中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此外在地中海的马耳他、意大利海域也可见到引入的族群。在中国台湾广泛分布,在北部、东部、南部及离岛的岩礁、珊湖礁区都能见到。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条石鲷

拉丁学名:Oplegnathus fasciatus

别名:石鲷、七色、海胆鲷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石鲷科

属:石鲷属

种:条石鲷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Kroyer,1845

外文名:Striped knifejaw Japanese parrotfishrock breamstriped breakperch

形态特征

编辑

条石鲷

背鳍Ⅻ-17;臀鳍Ⅲ-12~13;胸鳍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有孔鳞76~80。鳃耙6~7+19。

体长为体高1.7~1.9倍,为头长2.8~3.2倍。头长为吻长2.8~3.2倍,为眼径3.9~4.1倍,为眼间隔2.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倍。

体短,侧扁而高,背腹缘圆弧形。尾柄短而侧扁。头短小,高大于长,背缘略斜直;侧扁。吻圆锥形,钝尖。眼较小,上侧位。眼间隔宽,微隆起。口小,前位,不能伸缩。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后鼻孔下方。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裂缝状。各齿与颌骨愈合,齿间隙充满石灰质,形成坚固的骨喙。腭骨无齿。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边缘具Ⅰ扁棘。鳃盖膜不与颊部相连。鳃盖条少。假鳃发达,鳃耙细短。

体被细小栉鳞,头部除吻部无鳞,其余均被鳞。颊部具鳞。背鳍及臀鳍基底具鳞鞘,背鳍、臀鳍及尾鳍鳍条均具鳞。侧线上侧位,弧形弯曲,与背缘平行,伸达尾鳍基。

背鳍1个,连续,起点始于胸鳍基上方或稍后,鳍棘部长于鳍条部,中间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显著隆起,后缘截形,鳍条部前面鳍条较长,其中以第五鳍条为最长,逐渐顺次向后缩短。臀鳍鳍棘短小,鳍条部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胸鳍圆宽,位较低。腹鳍胸位,大于胸鳍。尾鳍后缘截形或微凹。

体灰褐色或浅黄色,体侧具7条黑色横带;第一条通过眼径;第二条在第一至第二鳍棘下方;第三条在鳍棘部中央下方;第四条位于鳍棘后部下方;第五条在背鳍鳍条部中央下方;第六条位尾柄前部,第七条位于尾柄后部。背鳍、臀鳍和尾鳍边缘黑色,胸鳍和腹鳍亦黑色。

精巢位于腹腔背面,为一对伸长的器官。精巢外包一层薄的结缔组织,生殖上皮随着结缔组织向内延伸,在精巢内形成许多管状的精小管,这些精小管在精巢内互相连接成网状,最后汇集成一条大的输精管开口在直肠与输尿管之间的泄殖乳突上。条石鲷精巢属于叶状结构,生殖细胞沿着精小管分散分布,精子游离在中央腔,在生精小管内有许多包囊组成。随着精巢的生长发育,在精小管内可见各个包囊生精细胞的发育不是同步的,但在同一个包囊中的生精细胞的发育则是同步的,因此,条石鲷属于分批同步排精类型。

精巢发育的组织学1.

第Ⅰ期精巢:该期见早期发育精巢,外观为细线状,边缘光滑。腹膜和肠系膜及腹壁紧密相连。精原细胞分布在生精小管中。从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多个精原细胞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呈长柱形或不规则形状,细胞沿管状周排列。精原细胞胞质嗜碱性,着色深,细胞体积大,椭圆形,胞径20.79~24.46微米,胞核很大,核径7.39~12.86微米,核居中或偏于一侧,有一个核仁,着色深,核质分布均匀,核膜清晰,保质着色浅或几乎不着色。Ⅰ期精巢一生只出现一次。 2.

第Ⅱ期精巢:精巢稍微增大,边缘波浪形,灰白色,血管不明显。精巢占腹腔约1/10的体积,位于腹腔后部。此期精巢分繁殖后再待成熟个体和初次进入生殖周期的个体。精小叶蜂窝状界限明显,胞核明显,细胞膜逐渐不清晰,染色仍然很深。初级精母细胞为椭圆形,直径比精原细胞小,为7.24~10.86微米,染色质丰富,染色比精原细胞深,没有明显的核仁。 3.

第Ⅲ期精巢:精巢扁片状,边缘波浪形,灰白色。精巢占腹腔约2/5的体积,位于腹腔后部和上部。生殖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Ⅲ期早期生殖细胞正经历由精原细胞到精母细胞的分裂活跃阶段,初级精母细胞个体体积变小,胞径6.50~10.29微米,核质比增大,胞核染色加深。Ⅲ期晚期由初级精母细胞经历第一次分裂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体积更小,嗜碱性增强,核染色极深,胞径2.56~4.35微米。此时的Ⅲ期精巢精巢表现出非同步性更明显,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同时存在。 4.

第Ⅳ期精巢:精巢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清晰,精巢占腹腔1/2以上的体积。Ⅳ期精巢发育的同步性增强,特别是晚期,精子细胞和正在形成的精子充满每个精小囊,轻压腹部有少量精液流出。精子细胞为圆形小粒状,体积很小,直径为1.71~2.70微米,细胞核大,染色极深。此期的生精小管开始退化消失。 5.

第Ⅴ期精巢:精巢膨大,较软,乳白色,表面血管更清晰,精巢占腹腔2/3以上的体积。此时细胞数量达到顶峰,整个精巢充满成熟精子,精小囊消失或融合相通,精子密集,被染成浅红色的尾巴可形成流线形,而精子头部被染成蓝色的圆形。此期轻按鱼体腹部大量乳白色精液从泄殖孔流出。 6.

第Ⅵ期精巢:经过排出精子后的精巢体积缩小,但切片显示,仍然有大量的精子细胞和精子,同时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的数量增加。且这个过程时间较长,从7月份开展持续到9月份。到9月份时,切片显示精囊萎缩,精子排出留下许多囊腔,有些囊腔内残留一些未排出的精子,除了退化的精子细胞外,主要是大量的精原细胞。

栖息环境

编辑

条石鲷是典型的礁区鱼类,底栖性鱼类。幼鱼随着海藻漂移,成鱼则栖息在岩礁区,因此是矶钓钓友熟悉的鱼种。条石鲷的生存温度范围为6~32℃,适宜生长水温为18~28℃,水温降低于6℃时,游动失控控,甚至死亡;在水温低于8℃停止摄食,但活动正常;适宜生长盐度为10~30‰。栖息深度范围为1~10米。

生活习性

编辑

条石鲷为暖温性近岸底层中小型鱼类。属肉食性鱼种,以海中底栖性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齿锐利,可咬碎贝类或海胆等坚硬之外壳,且喜欢捕食海胆,不畏棘刺,也因此有了“海胆鲷”的俗名。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的日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中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此外在地中海的马耳他、意大利海域也可见到引入的族群。在中国台湾广泛分布,在北部、东部、南部及离岛的岩礁、珊湖礁区都能见到。

繁殖方式

编辑

条石鲷属春夏季产卵型鱼类,自然繁殖季节为5~6月份。产卵水温为20~26℃,受精卵卵径为0.81~0.9毫米。胚胎发育的水温为20~22℃,苗种培育水温以20-23℃为宜。5月份大部分个体游至近海水域,栖息水深为8.0~15.0米,繁殖季节前成熟个体逐渐向浅海移动见食,性腺发育成熟后受季风的影响多在水温上升时产卵。条石鲷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繁殖期多在春季水温上升时,属春夏季繁殖型,5月到8月从南到北均有繁殖个体。自然产卵水温18~28℃,产卵盛期水温21~24℃。性腺发育特点是分批成熟,多次产卵。

主要价值

编辑

条石鲷也是矶钓者的热门目标鱼种。其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宜清蒸或煮汤,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观赏价值。

养殖技术

编辑

育苗环境条件

育苗池规格:4米×7米×1.5米,气石1个/平方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受精卵孵化密度为1.018~1.022千克/立方米。仔鱼培育水温20~23℃,稚鱼培育水温21~26℃,为保证育苗水温的正常,育苗后期遮阳、通风或流水确保水温不超过26℃。根据育苗池单胞藻浓度,通过遮阳网控制光照强度在1000~8000勒克斯。

养殖管理1.

饵料系列与投喂: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营养及适口性的要求,采用不同饵料品种配合交叉投喂.轮虫、桡足类由室外土池培养,轮虫在投喂前经2小时~8小时小球藻藻液强化培养。早期仔鱼日投喂2次,后逐渐增加到3次~5次,视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品种和数量。 2.

日常管理:仔鱼孵出后日换水1/6~1/5,仔鱼开口后日换水1/4~1/2,到鱼苗后期日换水量至100%以上。仔鱼开口后第2天开始吸污,早期隔天1次;随稚鱼的摄食量的增加,每天吸污1次,采用虹吸法吸污,尽量避免对鱼的干扰。培育期间水质调节至关重要,育苗池中添加小球藻以供轮虫摄食,并保持水质稳定。

下一篇 黍鲱

上一篇 石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