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编辑

鲭科、金枪鱼属动物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又称北方黑鲔、金枪鱼,是鲈形目鲭科金枪鱼属硬骨鱼类。体纺锤形,强大,粗壮,体最高处于第一背鳍基中部;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第一背鳍黄色或蓝色,由12~14硬棘组成;第二背鳍褐色,并略带红色,由13~15软棘组成;臀鳍和小鳍暗黄色,边缘褐色,臀鳍由13~ 16软鳍条组成;成体尾柄中央隆起脊黑色,胸鳍甚短;肝的腹部表面有辐射纹,肝中叶等于或长于肝左叶或右叶,有膘。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属快速游泳的温带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具有高度洄游特性,喜集群。捕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北太平洋群体产卵场是日本南部至菲律宾外海(产卵期4~7月)和日本海(产卵期7~8月)。大西洋产卵场是在地中海(产卵期6~8月)和墨西哥湾(产卵期5 ~6月)。 每条雌鱼可产生4000万个卵。 寿命一般可达30年。

由于深度冷冻的消费以及商业捕捞发生的重大变化,到了 90 年代初期,大西洋成体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到仅为1975年种群水平的13%。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等级。 为了保护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渔业管制已经开始实施、并且经常性地进行评估;为了确认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种群现状,人们在大西洋的两侧都开展了标记项目、空中调查、人工繁殖和基因分析等研究,这将为切实加强金枪鱼捕捞管制铺平道路。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拉丁学名:Thunnus orientalis

别名:北方蓝鳍金枪鱼、东方蓝鳍鲔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鲭科

属:金枪鱼属

种: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鲭亚目

亚纲:辐鳍鱼亚纲

亚种:0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保护级别:IUCN标准:易危(VU)

英文名:Pacific Bluefin Tuna

同义学名1:Orcynus schlegelii Steindachner, 1884

同义学名2:Thunnus saliens Jordan & Evermann, 1926

同义学名3:Thunnus thynnus ssp. orient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同义学名4:Thynnus orient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动物学史

编辑

命名史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学名“Thunnus orientalis”中的“orientalis”来自拉丁语,指的是该种分布于东方,故又称作东方蓝鳍鲔。

人类养殖史

1970年,近畿大学水产研究室在串本町沿海进行“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开发实验”,恰巧发现有许多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经过纪伊半岛,从此,研究室开始了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养殖研究。

1979年,在网箱里养殖了5年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有的产了卵,这是世界上首次为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养殖提供人工孵化鱼苗。1980年和1982年,也曾观察到同一年龄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有少量产卵,然而自此以后的12年内毫无成果,直到1994年才发现经过7年养殖的鱼产出了大量的卵,特别是1995年,曾为养殖试验提供了大约10000尾稚鱼。但稚鱼被移进漂浮的网箱中以后,最终只有50尾存活下来。1995年10月,87尾平均叉长19.9厘米(14.2-23.7厘米),平均体重160.9克(83.6-274.0克)的幼鱼被标志放流,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放流。

分布于北纬20-40°温带水域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养殖技术,是2004年由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首先发明的,经过六年的开发,技术非常成熟,已进入规模化养殖推广阶段,这对于日本养殖鱼产量的增长至关重要。该项成果的核心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是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人工产卵、孵化出第二代、第二代亲鱼再产卵、孵化出第三代稚鱼才作为养殖鱼苗;二是养殖鱼苗转移到陆上水槽(渔池)中饲养时的一整套饲育技术,包括水环境技术和饲料技术。而人工孵化和苗种生产的成活率提高以及亲鱼培育和产卵的提高乃是关键

形态特征

编辑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体长可达300厘米,重量可达450千克。体纺锤形,肥壮,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脊,尾鳍基部每侧另具小隆起脊2条。眼中大。上下颌各具细小尖齿一列。鳃耙正常,第一鳃弓上之鳃耙数为36-39。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第一背鳍具硬棘13-15,与第二背鳍起点距离相当近,其后具8-10个臀鳍;臀鳍与第二背鳍皆低而呈弧形;胸鳍较头长为短,仅延伸至第一背鳍10-11棘之下方;尾鳍新月形。

背部深蓝色到黑色,侧面灰色,腹部银白色,新鲜鱼体体侧具有10-20条淡色斑点所排列而成的横纹带;成鱼尾柄中部为黑色。第一背鳍黄色。背纹不延伸到腹部。

生活习性

编辑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为大洋性表层洄游鱼类,具有季节性迁移至沿海的习性。它们在东中国海、日本海和四国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产卵,许多幼鱼在第一年或第二年后跨越太平洋迁徙到加利福尼亚。在太平洋食物丰富的水域呆了几年后,它们回到西太平洋出生的水域,并在成年后一直留在西太平洋。也有一些太平洋蓝鳍金枪鱼随后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附近的南半球水域。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和其他大型金枪鱼一样是“温血动物”,其核心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出4度,通常生活在水温为13.5-23℃的水域,主要以各种鱼类和鱿鱼为食,也以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其他的海底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编辑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地区,成年后最常见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在澳大利亚,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在塔斯马尼亚西南部、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和昆士兰附近少量出现。

具体分布于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厄瓜多尔、关岛、印度、日本、韩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北马里亚纳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美国。

繁殖方式

编辑

野生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和其他大型金枪鱼一样,成熟缓慢,直到3-5岁,甚至更晚才繁殖。

养殖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雌鱼卵的平均直径0.989±0.017毫米,油球直径0.249±0.017毫米,孵化率达86.6-100%,表层水温23.2-29.2℃,海水密度24.00-24.80(σ15),产卵时间集中在17:30-18:00。蓝鳍金枪鱼可多次产卵,产卵量约780万粒,直径在0.8-1.0毫米间的卵占25.1%。一条成鱼的一次产卵量约44万粒。将产出的受精卵移进室内养殖池进行人工孵化,然后在25.0-28.0℃的水中进行幼体培育。孵化后第二天开始投喂轮虫,约第十天开始投喂卤虫。从第17-20天起,除投喂配合饲料外,还投喂像真鲷和日本纤鹦咀鱼等的孵化幼体,孵化后第24-33天,投喂切碎的鲜鱼或玉筋鱼。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种群现状

根据国际科学委员会对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和类金枪鱼种类的研究,自渔业开始发展之后,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数量已经下降了96.4%。国际科学委员会得出结论,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生物量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开发水平依然过高,继续维持渔业开发水平对改善资状况于事无补。且超过90%的渔获是在产卵和育苗区内的幼鱼,仅为0-3岁的幼体,在繁殖前就被捕捞。

保护措施

2012年,相关组织首次对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渔获量进行了限制,但是只针对单一物种并且仅限于太平洋东部地区,这对于在整个太平洋水域进行迁徙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来说收效甚微。

主要价值

编辑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是一种在国际商业渔业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非常适合制作高品质的生鱼片和寿司。

下一篇 太平洋潜泥蛤

上一篇 太平洋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