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曙凤蝶 编辑
曙凤蝶(学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是凤蝶科、曙凤蝶属蝴蝶。体背黑色,头、颈、胸侧及腹侧具红色鳞毛。雌、雄异型。雄蝶翅黑绒色,后翅的臀缘褶很大,反卷且具灰白色体毛的性标。雌蝶前翅大部及后翅色淡,后翅端半部灰黄色内镶8个黑斑;后翅反面端半部浅红色,只镶嵌7个黑斑。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强度骨化,细长而末端尖。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具少数强刺;交配孔宽大,中间有舌形骨化的突起。交配囊大;囊突很长,几乎与交配囊等长。
中国台湾特有种,栖息于中国台湾省中央山脉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夏季以2000米以上至3000米前后山腰处最多,无风之晴天群集在纯白色的高山植物花丛中,喜欢访花采蜜。飞翔缓慢而优雅。
(概述图参考来源: )
中文名:曙凤蝶
拉丁学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
别名:桃红凤蝶、无尾红纹凤蝶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凤蝶科
属:曙凤蝶属
种:曙凤蝶
亚门:六足亚门
亚目:锤角亚目
亚纲:有翅亚纲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Matsumura,1910)
成虫
曙凤蝶
翅展100-130毫米。体背黑色,头、颈、胸侧及腹侧具红色鳞毛。雌、雄异型。雄蝶翅黑绒色,后翅的臀缘褶很大,反卷且具灰白色体毛的性标;反面端半部红色,内镶嵌7个黑斑。雌蝶前翅大部及后翅色淡,后翅端半部灰黄色内镶8个黑斑,其中m1室外缘1个不十分清楚;后翅反面端半部浅红色,只镶嵌7个黑斑,因m1室有1个与基半部的黑色相并。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强度骨化,细长而末端尖。颚形突部分骨化且很长,具毛。抱器瓣宽而短,抱器腹与抱器背骨化,末端齐而两侧突出。抱器内突强烈骨化,弧形,基部有叶突,边缘具齿,端部二分叉为齿突。阳茎粗短。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具少数强刺;交配孔宽大,中间有舌形骨化的突起;前阴片强度骨化,两侧呈片状,中部呈双马蹄形。交配囊大;囊导管宽短,膜质;囊突很长,几乎与交配囊等长,两端细柄状,中间宽,由小突起构成有规律的褶痕。
卵
球形,淡黄色到橙红色。直径约2.5毫米,高约2.3毫米。
幼虫
老熟幼虫头宽约5.12毫米。头部黑色,散生黑色刺毛;胴体暗红色,中、后胸亚背线、气门上线与腹部第1-6节和8-9节的亚背线各有1对淡红色或是与胸部颜色相似的肉质柱状突起。腹部第3、4、7节的亚背线肉质突起呈白色,各肉质突起末端具轮生暗褐色刺毛。到5-6龄时胸、腹部略泛白。
蛹
橙褐色,体表散生白斑,胸背部隆起,中胸亚背部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第4-9腹节各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
曙凤蝶与暖曙凤蝶(学名:Atrophaneura Aidonea)相似,主要区别是曙凤蝶后翅反面端半部呈红色,且镶有7块黑斑,暖曙凤蝶则无此特征。最根本的区别是雌、雄外生殖器构造的不同。暖曙凤蝶抱器瓣末端宽圆。
曙凤蝶栖息于中国台湾省中央山脉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夏季以2000米以上至3000米前后山腰处最多,无风之晴天群集在纯白色的高山植物花丛中,喜欢访花采蜜。飞翔缓慢而优雅,容易捕捉。
寄主: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 )、大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等植物。
中国台湾特有种,仅分布在台湾岛中央山脉。
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发生在海拔1000-2500米的高山区原始森林中。成虫主要发生在7-9月间;其他季节比较少见。在温度25℃左右时卵期约8天,幼虫期约43天,蛹期约27天。成虫喜欢在湿凉林缘的寄主植物茎、叶部产卵,卵单产。幼虫静栖于寄主植物的茎、叶或寄主植物附近的植物茎上;幼虫老熟后在寄主的茎上或附近其他植物的茎干上化蛹。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台湾农委会《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2008年)——等级Ⅲ(其他应予保育之野生动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