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麝凤蝶 编辑
麝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麝凤蝶属昆虫。 四翅狭窄、尾突修长。体黑色;胸腹部侧面和头、颈部生有红色茸毛; 翅黑色或褐色,翅脉间有褐色纵条纹,前翅中室有4条褐色纵条纹;后翅后缘有正面5个、反面7个略呈新月形红斑。 因其体有淡淡的麝香味而得名。
麝凤蝶分布在朝鲜、日本、韩国、老挝、越南。在中国的本溪、丹东、大连、抚顺、鞍山、吉林、黑龙江等地均能看到其身影。 以蛹越冬,一年约2代。 卵暗红色,呈圆球形,顶部略尖。19-22摄氏度的条件下卵期约8天。 采取室外网棚繁殖、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
麝凤蝶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飞翔姿态优雅,极具观赏性,是蝴蝶馆内放飞展出的适宜种类。寄主植物是马兜铃、木防己。
中文名:麝凤蝶
拉丁学名:Byasa Alcinous
别名:麝香凤蝶、麝香曙凤蝶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凤蝶科
属:麝凤蝶属
种:麝凤蝶
亚门:六足亚门
亚纲:有翅亚纲
亚目:锤角亚目
分布区域:昆明、晋宁、玉溪、腾冲、景洪
命名者及年代:Klug,1836
二名法:Byasa alcinous (Klug,1836)
雄蝶形态
雄蝶后翅,4-5室有白斑,2-4室外缘及尾突端,有红色斑纹。尾突呈弯匙状。
雌蝶形态
雌蝶斑纹和雄蝶相似,雌体形较大,前后翅较圆钝。幼虫以马铃兜属植物为食。
翅展
翅展
110—130mm
寄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成虫喜访花吸蜜,常在林间飞舞。卵1—10粒产在寄主植物叶的
雌雄成蝶外观差异不大,前翅黑褐色为底上有灰色斑块及白色斑点,后翅为红褐色,同样也有灰色斑块及少数白色斑点。其外观近似青斑蝶类,刚接触赏蝶的人,非常容易误判其身份,不过有经验的人却可以从翅上浅色斑纹来分辨,青斑蝶通常为澹青色且呈半透明状,而斑凤蝶为不透明的灰白色。 分布全岛的低海拔到中海拔山区,本种一年只有一世代,成虫发生期在三到五月,这段期间错过,想再看到翩翩蝴蝶,那只有再等一年了。斑凤蝶的寄主植物为多种樟科植物,如红楠、樟树和土肉桂等,成虫出现后不久,大概就可以开始在这些植物上,观察到它的幼虫。由于成虫出现的时间,刚好遇到春雨绵绵的三月,接着又遇到四、五的梅雨期,一般这种天气是很少有人从事户外观察活动,所以很多人虽然赏蝶数年,却没看过这种在发生时期不算稀少的蝴蝶。如果你是住在北部的话,试着找个好天气,到近郊植被不错的小山头,看到它的机会就很大。像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菜公坑山,是笔者每年五月必到的地点,坐在山头的反经石旁,就可以看到含斑凤蝶在内的,各种于春季刚羽化的蝴蝶,另外红楠在本区属优势植物,所以想看幼虫也不是什么难事。本种成虫访花吸蜜,雄蝶有吸水习性。
昆明、晋宁、玉溪、保山、腾冲、景洪(勐罕)、勐腊、大理、瑞丽;中国南部、中部、(秦岭);锡金、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在中国贵州崇山峻岭之中,最容易找得到的是长尾及短尾的麝凤蝶。
麝凤蝶
麝凤蝶
月斑麝凤蝶Byasa adamsoni
中华麝凤蝶Byasa confusa
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
灰绒麝凤蝶Byasa mencius
达摩麝凤蝶Byasa daemonius
短尾麝凤蝶Byasa crassipes
麝凤蝶
粗绒麝凤蝶Byasa nevilli
多姿麝凤蝶Byasa polyeuctes
白斑麝凤蝶Byasa dasarada
云南麝凤蝶Byasa hedistus
纨裤麝凤蝶Byasa latreillei
老挝麝凤蝶
彩裙麝凤蝶Byasa polla
麝凤蝶
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马兜铃属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在海拔范围为900~1680m,最适范围为1200~1500m.多分布于山坡丛林内郁闭度小于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间小路、林窗边缘.郁闭度大于0.8则分布较少.幼虫分布的范围为800~1500m.所以马兜铃属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也是麝凤蝶幼虫的最佳生长环境。
麝凤蝶
长尾麝凤蝶的幼虫长相十分恐怖,刚出生的一龄幼虫全身长有四列小疣,并在小疣上长有坚硬的毛刺。
待脱皮进入二龄后,毛刺便消失,而小疣则发展为较长的肉棘,全身散布有明显的红色及白色的警戒色斑纹。
它们以有毒的马兜铃属植物为寄主,体内含有毒素,令天敌望而却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