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珠凤蝶 编辑

凤蝶科珠凤蝶属

红珠凤蝶红珠凤蝶

红珠凤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Fabricius,1775)是凤蝶科珠凤蝶属的一种昆虫。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红珠凤蝶

别名:红腹凤蝶,七星凤蝶,红纹曙凤蝶,红纹凤蝶

拉丁学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二名法:Pachliopta aristolochiae(Fabrici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亚目:锤角亚目

科:凤蝶科

属:珠凤蝶属

种:红珠凤蝶

形态特征

编辑

红珠凤蝶红珠凤蝶

成虫:翅展70—94 mm。体背黑色,颜面、胸侧、腹部末端密生红色毛。前、后翅黑色,脉纹两侧灰白或棕褐色,有的个体前翅中、后区和亚外缘区色淡,或呈黑褐或棕褐色。后翅中室外侧的白斑列3—5个,具3个斑的呈小字排列;外缘波状,翅缘有6—7个粉红色或黄褐色斑,多为弯月形。翅反面与正面相似,后翅斑比正面明显,臀缘有1条红斑纹。

红珠凤蝶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很宽,端部变化大,有的不分叉,有的分2叉,有的分3叉,有的分3叉且叉上有齿突;尾突消失而在背兜上长出1对上窄下宽的臂状突;在上端有很尖的刺突;抱器瓣强烈骨化,呈三角形;抱器端尖,具有长而粗的毛;阳茎细长,末端尖;囊形突长,半圆形。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有少量粗刺和细长毛;交配孔圆形,导管端片圆筒状,在凤蝶中比较少见;前阴片和后阴片呈片状,不发达;囊导管及囊体呈膜质,囊突很小。

卵:球形,暗橙红色,表面覆盖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直径约1.4—1.45 mm,高约1.20—1.25 mm。

幼虫:初龄幼虫橙红色,其后体色逐渐深而呈暗红色或红黑色。头部圆形,黑色。体上有肉瘤,第3腹节有横走白斑,使该腹节的亚背部及侧面的肉突呈白色。气门黑褐色。臭角橙黄色。

蛹:头顶部有向两侧伸出的扁平突起。中胸侧面有指向斜前方的耳状突起;背中央则有倒“V”形的棱突。腹部第4—7节亚背部有板状突,其末端钝圆;第4腹节两侧的突起圆形 。

生长环境

编辑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马兜铃属(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 。

生长习性

编辑

红珠凤蝶

成虫7~8月出现最多,喜欢在山区和平原地区飞翔,庭园有时亦出现,有群集性。多斑亚种分布在台湾的平地至海拔1000 m的山区,成虫全年可见,春、秋季较多。在气温平均25℃时,卵期约5天,幼虫期约21天,蛹期约12天。成虫喜欢光照充足的寄主植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叶背、茎上或嫩芽。幼虫不爱活动,多在叶背或茎蔓上栖息,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茎上、老叶背或附近的植物上化蛹。成虫飞行缓慢,常见于山区路旁林缘的花丛中飞舞或访花吸蜜 。

分布范围

编辑

红珠风蝶

河北、河南、陕西、江西、湖南、浙江、广西、四川、云南、福建、海南、台湾、香港;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 。

下一篇 褐斑凤蝶

上一篇 锤尾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