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青凤蝶 编辑

凤蝶科青凤蝶属动物

木兰青凤蝶木兰青凤蝶

木兰青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青凤蝶属昆虫, 又名青斑凤蝶、多斑青凤蝶、帝凤蝶、瑶风蝶。 成虫头、胸灰黑色;腹面及腹侧为浅黄绿色;翅黑色;前翅前缘有7个新月形或不规则形的浅绿色斑纹排成一列,中央由8块大小不等椭圆形或近方形浅绿色斑块排成一行,后缘是8个近方形的浅绿色斑点排成一列;后翅前缘有3块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块,中央为2块浅绿色、1块黄白色斑块,后缘5个浅绿色斑点排成一列,外缘有1大块长椭圆形黄白色斑块和1个黄白色斑点。

木兰青凤蝶分布于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锡金、马来西亚, 在中国见于浙江、陕西、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幼虫取食白玉兰、含笑、乌心石等植物的叶片,成虫访花吸蜜。1年发生3-4代,以蛹在叶背越冬,4-10月可见成虫。 平均寿命5-7天。

木兰青凤蝶发生严重时,严重影响花木观赏价值。 对其防治可采用冬季修剪花木纸条,清除悬挂在枝、叶上的蛹; 喷洒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等措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木兰青凤蝶

拉丁学名:Graphium doson

别名:多斑青凤蝶、小青凤蝶、青斑凤蝶、木兰凤蝶、青蓝青凤蝶、木兰樟凤蝶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凤蝶科

属:青凤蝶属

种:木兰青凤蝶

亚门:六足亚门

亚目:锤角亚目

亚纲:有翅亚纲

亚科:凤蝶亚科

族:燕凤蝶族

亚种:1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Felder & Felder,1864)

英文名:Common Jay

形态特征

编辑

成虫

木兰青凤蝶

翅展65-75毫米。体背面黑色,腹面灰白色。翅黑色或浅黑色,斑纹淡绿色;前翅中室有5个粗细长短不一的斑纹;亚外缘区有1列小斑;亚顶角有单独1个小斑;中区有1列斑,此斑列除第3个外从前缘到后缘大致逐斑递增;中室下方还有1个细长的斑,中间被脉纹分割。后翅前缘斑灰白色,基部四分之一断开,紧接其下还有2个长斑,走向臀角;亚外缘区有1列小斑;外缘波状,波谷镶白边。翅反面黑褐色,部分斑纹银白色,在前翅中室及亚外缘区的斑列有银白色边。后翅中后区的下半部有3-4个红色斑纹;有的内缘尚有1条红斑纹。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消失;尾突细长,膜质具毛;抱器瓣宽而短,末端宽圆;内突端部呈珊瑚齿状,另外还有1大1小2个齿突,其中大齿突旁有1排小齿突;阳茎端基环具许多绒毛;阳茎很长,末端骨化部分尖。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横棱形;前阴片枝叉状,后阴片刀片状;囊导管细长,基部稍骨化;交配囊圆形;囊突指状,具有许多刻点,基部有对应形状的1块膜质的刻点区。

略呈球形,底面稍凹。乳白色,表面光滑有弱光泽。直径约1.28-1.32毫米,高约1.08-1.11毫米。

幼虫

1龄幼虫头宽约0.81毫米。头部暗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臭角淡黄色透明。末端侧面淡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但中部暗褐色,左右两侧有1对淡橙色的大突起,突起上生Y字形黑毛。身体暗褐色无斑纹,下后方色淡。肛上板白色,左右有1对白色突起,突起上有许多不分枝的黑毛。2龄幼虫头宽约1.20毫米。3龄幼虫头宽约1.79毫米。4龄幼虫头宽约2.65毫米。5龄幼虫头宽约3.62毫米,头部淡绿色有弱光泽,生无色的毛。臭角长,黄橙色。前胸背板绿色,前缘有细黑线,左右有1对黑色的短突起,突起具蓝色光泽。中胸亚背线上的突起完全消失。后胸亚背线上的1对突起最大,圆锥形,黑色具蓝色光泽,其基部周围有黄色环纹,环纹外侧还有黑蓝色的细环。体色深黄绿色,稀有黄橙色者。肛上板淡绿色,左右有1对尖的突起。该突起的外侧有泛蓝光的黑色细长斑。

头顶的1对突起短小而前伸。中胸背面中央有1根长大的突起伸向身体的上前方。从该突起的顶端沿背线发出1条黄褐色棱线直达头顶,另1根棱线沿背线向后伸到后胸前缘时分为2支,顺亚背线向后到达腹末时又合二为一。身体各体节气门下线上有1条黄褐色纵线。体色黄绿色半透明,散生有绿色的小斑点。体长约31毫米。

近种区别

编辑

黎氏青凤蝶、碎斑青凤蝶、统帅青凤蝶和木兰青凤蝶等4种都能危害木兰科植物,常混生,形态也很接近,容易混淆,其成虫区别特征如下:

种类

形态特征

黎氏青凤蝶

前翅Cu2室的2个横斑上长下短;后翅中列斑不连成楔形带;后翅反面近基部有1枯黄色斑。

碎斑青凤蝶

前翅Cu2座的2个横斑长短相等或几相等;后翅中列斑不连成楔形带;后翅反面近基部有1橙色斑。

统帅青凤蝶

前翅中室内有8个斑纹;后翅有尾突。

木兰青凤蝶

前翅Cu2室的2个横斑长短相等或几相等;后翅中列斑连成楔形带,无尾突。后翅反面近基部橙色斑,亚缘斑裂口处有1木兰青凤蝶红纹相连。

栖息环境

编辑

成虫喜欢在低海拔的丛林及潮湿地方飞舞,雌蝶常在公园、庭院的花丛周旋,飞行缓慢。台湾亚种在中国台湾平地至海拔1500米的山区多有发现。幼虫老熟后化蛹很分散,除在寄主植物叶背面化蛹外,在屋檐、墙根或附近杂木上也有蛹。

生活习性

编辑

成虫喜欢访花采蜜,雄蝶常集中在溪边吸水。

木兰青凤蝶多在晴天15-21时羽化。羽化时蛹壳在胸背成“T”形裂开,成虫自裂口爬出,翅和体毛均紧缩未展,停留在叶片上,肛门排出黑褐色液体,经1-2小时才逐渐展翅飞翔。晴天风小在林间活动频繁,以11-14时,气温在30℃左右最活跃,当气温上升到36℃时即停止飞翔。成虫羽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如遇台风阴雨气温明显下降时就会推迟羽化。成虫羽化后需进行多次补充营养,常在潮湿的污泥吸水,喜取食山芝麻的花蜜(室内饲养,羽化的第二天即开始吸吮糖水)。

幼虫蜕皮前,先在叶面上吐丝,然后停息在丝网上,用趾钩将虫体固定在丝网上,蜕皮时在胸足帮助下先慢慢地蜕下头壳,然后由前向后蠕动躯体快速蜕皮,整个过程需0.5小时以上,蜕完皮后休息20分钟左右,开始吃“蜕”。各龄幼虫均有吃“蜕”的习性。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1龄幼虫取食时不能吃穿叶面留下表皮,2龄幼虫能吃穿叶片造成叶片穿孔,3龄幼虫开始从叶缘取食造成叶片缺刻,4龄幼虫以后食量大增,能取食整张含笑叶片,5龄幼虫每天能取食4-6张含笑嫩叶。1-2龄幼虫常停息在取食的叶面上,3龄以后取食结束后转移到其他老叶上休息。老熟幼虫虫体缩短,排干粪便,最后1粒粪黄白色,体半透明,选择老叶的叶背吐丝,将腹部末端粘着于叶片上,再以1束细丝束于胸部,将虫体牢牢地系在叶片上化蛹。第2代部分蛹有滞育越夏特性。

寄主:木兰科玉兰属、木兰属;番荔枝科的越南酒饼叶(Desmos cochinechinensis)、紫玉盘、长叶暗罗;樟科的樟属,黑木姜子;夹竹桃科的仔榄树等植物。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

繁殖方式

编辑

羽化后1-2天交尾,交尾时间约20-30分钟,多于11时到15时在树冠或草丛上进行,一生交尾1次。交尾后即产卵,边飞翔边产,每隔3-5分钟产1粒卵于嫩叶的背面靠近叶缘处。每叶1粒,极少数产于叶的正面;越冬代的成虫则喜在西南坡的树叶上产卵。10月下旬也发现有个别成虫产卵的现象。初产卵2-3天内浅绿色,5-6天后为淡黄色,7-9天后又变为黄褐色,孵化前8-12小时整个卵体变黑。

亚种分化

编辑
木兰青凤蝶16亚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木兰青凤蝶中原亚种

Graphium doson axion

(C. Felder & R. Felder,1864)

木兰青凤蝶艾库特亚种

Graphium doson aykut

Koçak & Kemal,2000

木兰青凤蝶指名亚种

Graphium doson doson

(C. Felder & R. Felder,1864)

木兰青凤蝶印度亚种

Graphium doson eleius

(Fruhstorfer,1907)

木兰青凤蝶松巴哇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eurypylides

(Staudinger,1895)

木兰青凤蝶广西亚种

Graphium doson evemonides

(Honrath,1884)

木兰青凤蝶巴拉望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gyndes

(Fruhstorfer,1907)

木兰青凤蝶刁曼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kajanga

(Corbet,1937)

木兰青凤蝶日本亚种

Graphium doson mikado

(Leech,1887)

木兰青凤蝶菲律宾亚种

Graphium doson nauta

Tsukada & Nishiyama,1980

木兰青凤蝶琉球亚种

Graphium doson perillus

(Fruhstorfer,1908)

木兰青凤蝶台湾亚种

Graphium doson positanus

(Fruhstorfer,1902)

木兰青凤蝶昆山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robinson

Monastyrskii,2012

木兰青凤蝶尼亚斯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rubroplaga

(Rothschild,1895)

木兰青凤蝶巴韦安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sankapura

(Fruhstorfer,1904)

木兰青凤蝶邦宜岛亚种

Graphium doson sarpedonoides

(Abang & Page,2006)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编辑

木兰青凤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物种危害

编辑

1997年5月在中国丽水调查,产卵的叶片几乎全是新长的嫩叶,且以树冠外围的嫩叶为多。而每次成虫羽化恰好与寄主新叶生长相吻,所以每次新叶生长都受其危害。但由于第1代幼虫基数较低,受害较轻,第2、3代虫口大,寄主叶片生长嫩绿,危害较重。根据调查,该蝶对寄主的喜好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对被查的含笑、广玉兰、鹅掌揪等植物的枝条嫩叶含虫或卵情况看,其趋势为广玉兰>含笑>鹅掌揪。

防治方法

编辑

物理防治:如果虫口密度较大,可采取人工修剪剪除虫卵叶和利用1-2龄幼虫停留在嫩叶表面易于发现的习性人工摘除虫叶等措施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如遇大发生可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500倍液或40%氰戊菊脂1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80%敌敌畏1500液喷杀幼虫,死亡率达95%。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幼虫,2-3天后死亡率达80.5%。1605粉剂喷杀幼虫,死亡率达92%。

下一篇 银钩青凤蝶

上一篇 宽带青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