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凤蝶 编辑

凤蝶科虎凤蝶属昆虫

虎凤蝶虎凤蝶

虎凤蝶隶属于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的昆虫。成虫翅展50-60毫米,体态中型,翅底色呈淡黄色,前翅具有多条黑色纵带,外缘宽带内嵌有黄色短条斑和较为不明显的黄色横线。后翅锯齿状,齿凹处具有黄色弯月形斑纹,外侧具黑色和黄白色的边,后翅上半部具有黑色条带,中后部具不明显的新月形红斑,红斑外侧具有蓝斑,臀角具有红蓝黑三色圆斑。尾突较短。

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爱访花,包括猪牙花、堇菜科、杜鹃花目花卉,并有登峰集性,也会吸水。完全变态,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产卵于马兜铃科植物上。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虎凤蝶

拉丁学名:Luehdorfia puziloi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凤蝶科

属:虎凤蝶属

种:虎凤蝶

亚门:六足亚门

亚目:有喙亚目

亚纲:有翅亚纲

亚科:绢蝶亚科

族:虎凤蝶族

命名者及年代:Erschoff, 1872

形态特征

编辑

虎凤蝶模式种前翼长度22-27毫米,翼展为50-60毫米,翅面黄色,有黑色斑纹,翅脉黑色。底部是一个倒置的副本,颜色更为明亮。前翅外缘有宽的黑带,翅面有很多黑色短纹,犹如虎皮,故名。后翅黄色,有一长一短的黑色条纹,外缘波形,黑带上镶有四个弯月形黄斑,黑带的中间嵌有蓝色斑点,最里面一列弯月形红斑。在黄色衬底的前翅上,自前缘向后翅延射着八道如虎斑的粗黑条纹,后翅外缘呈锯齿状。雌蝶比雄蝶略暗。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对细长,呈双钩状;抱器瓣宽足状,抱器腹与抱器端等长,抱器腹具强毛刺,抱器端中部明显凹入,抱器背短。阳茎细长,末端尖,强度骨化。卵:球形,表面光滑,淡绿色,有明显的珍珠光泽。

虎凤蝶

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有二对大而且布满鳞片的翅膀,体表及膜质翅上都被有鳞片和毛,身体为黑色,胸背及胸侧生有浓密的棕色毛列,贴身的后翅外缘生着灰色羽绒状毛丛。成虫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为虹吸式的喙,不用时作螺旋状卷曲。复眼发达。触角末端膨大,呈棒状。有凹进的肛角与尖细的燕尾。下翅尾端有一对尾突。幼虫有"臭角",受惊扰时会伸出。触角端部逐渐加粗。前足胫节内侧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对称的爪1对。前后翅近似三角形;两翅中室均为闭式。前翅R脉5分支,R4与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具有基横脉(cu-a),A脉有2条(2A及3A)。后翅肩区具钩状肩横脉(h);外缘呈波纹状;内缘收缩,静止时侧面明显露出腹部,A脉只有1条(2A);多数种类M3脉延伸为尾突,有2条尾突。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于针叶树落叶林中,至少在海拔400-600米的山区和小山丘的橡树林中,一些雄性在高海拔地区被发现。起于山谷中的小溪。

生活习性

编辑

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活动,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在分布地域内活动。它们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菜科植物,也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日落前后就栖息于低洼沼泽地段的枯草丛中,体表的色彩和条纹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错杂的枯草背景上难以被天敌所发现。幼虫的寄主为马兜铃科。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滨海区及南千岛。

虎凤蝶分布图 虎凤蝶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每年生1-3代,以所在地区定。

交配

成虫出现较早,每年3月上旬便从地点十分隐蔽的越冬蛹中羽化出来。这时蛹壳裂成两大一小的三片,紧裹着翅的成虫爬出蛹壳,胸部伸出6个足,触角慢慢地伸展开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多个小时。雄性的体型较小,羽化后即开始寻找雌性,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性的尾端便生出一片直径约有5毫米的棕色薄圆片,叫作交配衍生物,以防其再次交配,这种阻止再次交配的机理尚不清楚。雄性和雌性的比例大约为1:4,由于雄性较少,雌性又有交配衍生物出现,所以雄性可以进行多次交配。雄性的寿命为17-20天,3月至4月初便全部消失。雌性的寿命为22-25天,要到4月上、中旬产完卵后才死去。

立式卵,顶部圆滑,底部平,近似圆球形。卵粒直径0.9-1.0毫米,高0.7-0.8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具珍珠光泽,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集中成片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虎凤蝶仅产卵于杜蘅等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败花或无花瓣类草本植物上,这些植物散生于阴湿的林下或草丛中,有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的淡紫色细嫩茎,一茎一叶,叶片为肾形,4月开钟状的花,顶端三裂,内有暗紫色的脉纹,并不引人注意。但其叶片能发出芳香气味,需要产卵的雌性可能就是凭借嗅觉找到这些植物的。雌性虎凤蝶在产卵时用6只足紧紧抓住叶片的边沿,四翅微微分开,将有生殖板片的腹部慢慢地、小心地弯到叶背面,使腹部钩成U字形,叶片边沿就夹在U字形的凹口里。然后用腹端接触叶的背面,将卵顺序粘在上面,每产下一粒,双翅便微微地抖动一下。每行卵排成一条直线,产完一行后再粘第二行,总共约有4行,20余枚卵,在大约半小时内产完。在叶面上休息一段时间后,便再选一片叶子,进行第二次产卵。卵全部产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共产卵130余粒。幼虫约在4月下旬孵出,同一片叶上的卵几乎在同一时间顺利出壳。初生的幼虫不足1毫米长,体色与蚯蚓相似,大大的头上生着长长的刚毛。

幼虫

头部坚硬,黑褐色,1-3龄时有光泽,老熟幼虫无光泽,密被黑色刚毛。单眼6枚,深黑色而光亮,半环状排列。头盖缝淡褐色。胸腹部深紫黑色,体表刚毛丛共6行,分别为:亚背线-气门上线丛2行;气门下线丛2行;基线丛2行。其中气门下线丛着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各节的刚毛丛深黑发亮,中间常夹有1-2根白色的长刚毛。气门长椭圆形,深黑色。

体型粗短,粗糙不平,具金属光泽。体长15-16.5毫米,宽7.5-8.3毫米。初化之蛹头胸部外观湿润,除翅芽浅绿色外,其余呈浅黄色,以后随着蛹体干燥,色泽逐渐变深,呈红棕色,最后整体呈茶褐色,且质地坚硬。蛹背面:头端有排列整齐的4个突起,其后方有2个突起。胸部远比腹部窄,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中胸宽大、鼓突;后胸较窄,有一细丝围绕在后胸背面;胸部中央有蜕裂线。腹部可见10节,第1-3腹节由窄到宽,第4与第5腹节之间可以上下活动。每一腹节有矩形褐色内凹块5块,中央一块最宽,第一腹节中央凹块两侧有乳白色斑一对。蛹腹面:头部呈长方形;复眼半圆形,位于前方两侧,近触角基部;上唇圆弧形,中央突出。腹末端强烈向腹面弯曲,与体中轴成直角。

亚种分化

编辑
虎凤蝶(6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虎凤蝶阔翅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bryki

Eisner, 1962.

2

虎凤蝶日本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inexpecta

Sheljuzhko, 1913.

3

虎凤蝶临江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lingjangensis

(Lee, 1982).

4

虎凤蝶俄罗斯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machimuraorum

Fujioka, 2003.

5

虎凤蝶指名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puziloi

(Erschoff, 1872).

6

虎凤蝶虾夷亚种

Luehdorfia puziloi yessoensis

Rothschild, 1918.

下一篇 云绢蝶

上一篇 太白虎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