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田夺牛 编辑

汉语成语

蹊田夺牛蹊田夺牛

蹊田夺牛(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一年》。

蹊田夺牛(蹊:践踏)指因牛踩了田地,而把人家的牛夺走了。多用于指惩罚或报复过重,超出常理。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蹊田夺牛

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

近义词:罚不当罪

反义词:罪有应得

出处:《左传·宣公十一年》

注音字母:ㄒㄧ ㄊㄧㄢˊ ㄉㄨㄛˊ ㄋㄧㄨˊ

语法结构:紧缩式

语法属性:作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蹊田夺牛”。

成语典故

编辑
春秋时,陈国的君主陈灵公和大臣孔宁、仪行父都跟夏姬私通。有一天,他们在夏姬家喝酒,拿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开玩笑。灵公对仪行父说:“征舒像你!”仪行父说:“更像国君!”夏征舒听了十分愤怒,后来,他趁灵公不防备,射箭杀死了灵公。孔宁和仪行父慌忙逃命到楚国去了。

于是楚庄王把军队开进了陈国,匡扶正义,替陈灵公的儿子及其他受害者报仇雪恨。看见楚国的大军开过来,陈国人很害怕,也很警觉,怕楚国借机灭掉陈国,但是楚庄王很聪明,他告诉陈国人,我们只是缉拿凶手的,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你们也不要害怕,陈国人就放心了,楚国顺利攻入陈国都城,车裂了夏征舒,平定了内乱。

平定内乱后,楚庄王产生了吞并陈国的想法,于是宣布陈国划入楚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县。陈国人民没有办法。正在这个时候,大夫申叔时从齐国出使归来,闻讯后认为楚庄王这么做太过分了,于是急忙去见楚庄王。

他问楚庄王:“大王知道‘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楚庄王答曰:“不知道。”申叔时又问:“有一个人牵着牛从别人的田地上经过,踩坏了别人的一些庄稼,田主很愤怒,竟然把他的牛给夺走了。请问大王,您如何审理这个案件,该如何处理呢?”

楚庄王是一国之君,什么样的复杂情况没见过,这样的小问题,根本不用思索。他立即回答说:“牵着牛从田地里走,伤害了庄稼应该不多,夺了人家的牛,太过分了。寡人若断此案,让牵牛的人合理赔偿庄稼损失,田主要把牛还给人家。”

申叔时接着说:“大王果然明察秋毫,处理案件是非分明,但是怎么在处理陈国问题上,就不是非分明了呢!陈国的夏征舒所犯罪行,是弑君,可不是亡国啊;大王光讨伐他一个人的罪就行了,又何必要把人家的国家也据为己有呢?这和那个夺人家牛的田主有什么分别呢?”

楚庄王醒悟,说:“你的话说得太对了。”于是恢复了陈国。对此,孔子极为赞赏:他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言下之意,楚庄王看轻一个千乘之国的土地而看重正确一言。

成语寓意

编辑
牛只是踩坏了一些庄稼,却被田主以此为由直接夺走。表面看似乎师出有名,实则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巧取豪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彰明事理,对于对方的错误行为需要给予恰当处罚,但却不应该轻过重罚,否则就会有失公允。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蹊田夺牛”指因牛踩了田地,而把人家的牛夺走了。多用于指惩罚或报复过重,超出常理。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欧阳修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而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五三回:“庄王曰:‘申公若在,又将以蹊田夺牛见诮矣!即麾军退三十里。”

成语辨析

编辑
近义词:罚不当罪

反义词:罪有应得

下一篇 楚地

上一篇 铸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