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粄 编辑
老鼠粄又名珍珠粄,是汉族客家小吃之一,源于广东梅州一带,因为其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惯称粉为“粄”,因此称为老鼠粄 。
老鼠粄是一道以粘米、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客家菜。
2016年,梅州市将西河老鼠粄制作技艺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名单中 。2019年12月15日,《中国影像方志》播出了以老鼠粄为核心的节目 。
老鼠粄,相传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名为“老鼠粄”,很多人以为是有老鼠肉之类的作为食材,其实不然,“老鼠粄”与老鼠并没有联系,只是叫做“老鼠粄”而已,赣南地区有流传这种食物像老鼠屎,从而称之为“老鼠屎粄”(例如赣州市会昌县周田镇,这种叫法和由来被广为流传),后因不雅改为“老鼠粄”。
广东梅州大埔人只因制作出来的粄条两头尖细似老鼠尾巴,故唤作老鼠粄。已故大埔籍知名作家杜埃先生曾认为老鼠粄这个名字不雅,故将其改名为珍珠粄。
做法简单,表面舀上几调羹芝麻油,撒上葱花,外加几勺榨菜,酸菜,萝卜干,就可以享用了。
老鼠粄也传至香港,因“老鼠”之名不雅,当地人以粉条两端尖,状似银针,称为银针粉。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
左台湾米苔目右客家老鼠粉(南洋的叫法)
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唯独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饥,几乎全是米制品。
小吃起源于佐酒的熟食。古人下酒之物非常随意,付钱的时候也满不在乎,眉头不用打结,实在是便宜。盛下酒物的碟子很小,低调而实惠。依盛器之小,食物被称为“小吃”。
地方小吃跟当地人的性格颇为相似。比方说客家人的小吃就有点苦大仇深的味道,这大约跟客家祖先经历的人世沧桑有关。客家小吃是严肃的,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人家的小吃都是添意趣的下酒菜,无关宏旨,吃起来有一番惊喜,有点儿浪漫色彩,不携带充饥功能,完全是正餐以外的进食行为。
吃客家菜,如果既想吃菜又想要特色小吃的话,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胃纳量,该怎么取舍。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像笋粄、卷粄、忆子粄、甜粄、老鼠粄、算盘子……全都是实打实的粗粮淀粉,而且是大碟,一出场就要当主角的,超出了随意点缀的范围。看一眼大家就会叫起来,哪吃得下?打包,留明天当早餐吧。
有人把濑粉和老鼠粄混淆,但其实两者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老鼠粄
做出“升级版”老鼠粄的却是东莞厚街人。厚街人把磨出的米浆一分为二,做成生浆、熟浆,再混合两者,打至软滑。
此外,汤底用猪肚、猪骨、粉肠以及多种药材香料熬成,最后还在老鼠粄上铺几块皮脆肉嫩的烧鹅,白红相间。老鼠粄爽滑富有弹性,烧鹅汁渗入汤中,满碗鲜香,东莞人称之为“烧鹅濑”。
从前有小贩挑着老鼠粄穿街过巷叫卖,售价低廉。没有烧鹅,他们就用一个搪瓷盅装着用辣椒面炒过的大头冲菜。那冲菜切得芝麻般大小,却是脆生生的,美不胜收,每碗老鼠粄放上一勺,画龙点睛,逗得食客盯着勺子喊:“多一点儿,再放多一点儿!”一旦小贩开恩,多给一勺,那个早上你的嘴就合不拢了。
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国小吃名县”后,鉴于“老鼠粄洁白、剔透,色如珍珠,为了该小吃的推广亦有人主张将其改名为“珍珠粄”,但大众还是认为“老鼠粄”更为恰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