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彼知己 编辑
中文名:知彼知己
拼音:zhī bǐ zhī jǐ
近义词:知己知彼
反义词:一问三不知
出处:《孙子·谋攻》
注音字母:ㄓ ㄅㄧˇ ㄓ ㄐㄧˇ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知彼知己”。
吴王阖闾为了夺得霸主的地位,一心要打败楚国。孙武为了帮助吴王登上霸主的宝座,他知己知彼,从军事上,外交上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吴王铺平了跨上霸主宝座的道路。
孙武首先建议吴王与唐、蔡两国联盟,因唐、蔡两国都在楚国的背侧,这样一来,不但会对楚国形成包围之势,而且还会为日后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远距离迁回提供方便条件。在军事上,孙武建议吴王采取迷惑楚国的策略,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中。孙武还派出部队潜入楚国境内到处骚扰,使楚兵疲于奔命,兵力分散,斗志减退。孙武了解到楚国境内河流众多,还充分训练水军。
公元506年,吴国准备成熟,联合起唐、蔡两国,乘虚偷袭楚国。当年冬天,吴王又与孙武、武子胥率三万大军伐楚。吴军乘胜沿着淮河向西进发,渡过淮河后,又把船留在淮内,从楚东北边防的薄弱处,迅速通过大遂、直接、冥廊三座关塞,向汉水进发。
吴国这次远距离的战略奇袭,把楚国的战略部署全打乱了,楚王十分惊慌,急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等沿汉水右岸防御。
两军隔江相对,孙武探得子常与沈尹戌意见不和,子常忌妒贪功,又了解到子常不得人心,便先发制人,在柏举摆开阵势,一举击溃子常的部队,子常逃到郑国去了。吴军乘胜前进,连战连捷,十天行军七百里,一口气攻到郢都城下,楚国折兵二十万,史称柏举之战。
此次战役,行动之速,战果之巨,为历史上所少见,战役之后,吴国也跨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
“知彼知己”概括性地描述了孙武对战争中敌我势力的认识,历代军事学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经过时间的证明,知彼知己不管是对战争、商业、体育领域,甚至政治、外交领域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