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仇敌忾 编辑
同仇敌忾(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
“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中文名:同仇敌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近义词:戮力同心、合力攻敌
反义词: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注音字母:ㄊㄨㄙ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左传·文公四年》
语法结构:复句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分句
同仇出处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
敌忾出处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同仇敌忾”。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即宁武子,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鲁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鲁文王对宁俞在席间的沉默表示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过去, 诸侯去觐见周天子,为的是接受天子的教导;天子设宴款待诸侯,在席间演奏《湛露》这首曲子。诸侯于是按照天子的命令,回去各自率领军队,以周天子的敌人为敌人,把天子的仇恨当作自己的仇恨,奋勇杀敌,为天子献上战功。(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大胜之后,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和箭支,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赠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敌忾”这个词就来自与宁武子说的话。两者合成一词,即“同仇敌忾”。
成文用法
“同仇敌忾”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分句;用来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含褒义。
运用示例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讷亲》:“金川虽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现代文学家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