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宁荞酥 编辑
威宁荞酥是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生产民间小吃名点。这种糕点以其原料独特和制作历史悠久,而享誉全国,那就是地方名特食品---荞酥。威宁荞酥是以苦荞面粉为主料加菜油、白砂糖、鸡蛋等多种配料制成的糕点,香酥松散,味道鲜甜,口感清爽。
2012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证明商标。2015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中文名:威宁荞酥
分类:民间小吃名点
口味:酥香可口
主要食材:苦荞粉,水,红糖、鸡蛋、菜油
荞麦花
威宁荞酥以苦荞粉面为主要原料,加白糖、红糖、猪油、菜油等多种配料制成,主要品种有白糖、洗沙、玫瑰、火肘、水晶、枣泥等,年产量约10万公斤左右,远销省内外,为全国独家特产。荞酥因色泽金黄又称“金酥”。传说水西彝族土司蔼翠的夫人奢香将乌撒(今威宁、赫章一带)的苦荞面加红糖、猪油、鸡蛋及香料制成“九龙捧寿”的酥饼进贡朱元璋,朱元璋品尝后赞叹不已,称荞酥为“南方贵物”。威宁荞酥味香,入口酥松易化,既可充饥,又有清凉解热的保健功能,凡是尝过威宁荞酥的人都为它酥香可口的味道赞不绝口。
威宁素有“荞乡”之称,苦荞播种面积达80万亩以上,是我国苦荞生产的重要基地。自威宁荞制精品———荞酥成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贡品(当时荞酥被明朝庭称颂为“南方贵物”)以来,威宁苦荞的加工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县的苦荞系列产品以其物美价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得到了许多中外客商的青睐,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五谷杂粮,苦荞为主”是威宁民间有名的谚语.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急备千金方》最早以荞入药;彝族古诗里很早就有“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好的是格史(苦荞)”的赞誉;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苦荞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经测定:苦荞中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芦丁是防癌治癌的重要成份,在人工未合成芦丁以前,苦荞是提取芦丁的主要原料,同时,苦荞还是抗老防衰的保健营养品。目前,威宁自治县的苦荞精深加工正逐渐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产业大餐。
威宁石门
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威宁荞酥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原料
苦荞细粉1千克 红糖粉60克 白糖粉40克 熟菜籽油20克 猪油150克 鸡蛋3个 白矾6克 苏打8克 白碱5克 熟苦荞粉300克 火腿1000克 玫瑰糖50克 洗沙300克 桃仁50克 冰桔30克 苏麻50克 瓜条20克 椒盐25克
制作方法
1.先将适量红糖加水煮沸,熬成红糖水,停火后,放入菜油(为面粉重量的20%左右),再依次加入碱、小苏打和白矾水,搅匀后加入荞面、鸡蛋,将面团和好后从锅内取出,晾8~12小时作为面粉。2.将红小豆煮烂,洗成沙,加入红糖,煮至能成堆时,加入熟菜油出锅,即成馅料。
3.将面团分若干剂子,擀成皮,包入馅心,在印模内成型,入炉烘烤,至皮酥黄即成。
工艺
先用细筛筛出最细的荞面,按一定的比例加红糖、鸡蛋菜油及少量白矾、苏打、白碱等拌匀。馅料主要是小豆,其次是芝麻、玫瑰糖、瓜条、红糖和熟菜油。制作时先将红糖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另外加入菜油,再一次煮沸,然后加入白碱、苏打、白矾混合均匀后,放入荞面、鸡蛋,拌好放在案上晾一天左右,直到面料完全凉透为止。准备馅料时,要把小豆先煮好,打成粉末,加入红糖再煮,待水将干时,加入菜油拌匀,最后包心、压模、烘烤而成。其形状有扁圆和扁方形两种,正面刻有清晰花纹,由于它颜色金黄,人们又称之为金酥。
荞麦
威宁荞酥包装
威宁荞酥是贵州彝族的传统名嘱点心。约5千克一个,是用荞面、红糖、菜油、小豆、芝麻、玫瑰、瓜条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带馅糕点。有扁圆和扁方形两种,正面刻有花纹,色泽金黄,具有清香甜脆,美味独具的特点。据说这种点心早在明朝初年就已负盛名,传说是由明代贵州彝族女土司奢香的厨师丁成久创制的。始为专供土司奢香夫人食用,上刻有九龙捧寿的图案,曾在朱元璋生日时进献,被列为贡品之一。后来才慢慢变为民间大众的食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