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于叔明 编辑
鲜于晋 (公元693—787年),字叔明,阆州新政(今仪陇县)人,籍贯蓟州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其父士简生二男,长子鲜于仲通,次子鲜于叔明,因公赐姓李,又称李叔明。
初为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判官。乾元(758年一760年)中,任司勋员外郎,从汉中王李瑀出使回纥。历任司门郎中、洛阳令、京兆尹、邛州刺史、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移镇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大历(766年﹣779年)末改姓李。建中初,击退吐蕃进犯,加检校户部尚书。又击败反叛之梁崇义,升检校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封蓟国公。在东川20年,治理有方。性豪侈,广治房舍田产。后任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傅,退休。曾上书减少僧道数目,未行。贞元三年卒。
鲜于叔明通过明经考试而走上仕途。开初在剑南节度属下作判官,后被调入京中作了司勋员外郎,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给官员们评定功绩和奖赏的。鲜于叔明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经他评定的功绩和奖赏,都很恰当,不但当事人满意,而且其它官员也很心服。因此,皇上也很看重他。
唐肃宗时,因回纥帮助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而把公主嫁给回纥可汗。朝廷派汉中王李为使者护送公主到回纥,鲜于叔明被任命为汉中王的副职,与之同行。他们到了回纥,回纥对待他们傲慢无礼,鲜于叔明就责备回纥可汗说:"唐朝派汉中王殿下护送公主嫁到贵国,是想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可汗是大唐天子的女婿,怎么可以凭着曾经有功面傲慢无礼呢?"一番话义正严词,可汗马上改变了态度,对汉中王一行礼貌周到了。
出使回纥回来后,鲜于叔明作了洛阳令。洛阳虽是唐朝的东京,但安史之乱后,己十分凋敝。鲜于叔明积极设法把逃离在外的百姓召回来,让他们重新整治家园,不久,洛阳一带就恢复了生机,鲜于叔明因此被公认为"能吏"。
鲜于叔明作京兆尹的时候,把长安治理得很好。他的哥哥鲜于仲通在他之前也作过京兆尹。长安的百姓为他们歌功颂德,有首歌谣说:"前尹赫赫,具瞻允若;后尹熙熙,具瞻允斯。"意思是:前一个京兆尹很显赫,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诚信顺从;后一个京兆尹很温和,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正直公平。
唐代宗时,蜀境饥荒,盗贼蜂起,叛乱不断发生,老百姓的苦难非常深重。朝廷先后派鲜于叔明任邛州刺史、遂州刺史,不久又升他作了东川道节度史。他到了这些地方,对叛乱情况作了分析,对那些由于生活所迫而聚众打劫的人,则采用安抚的办法,让他们放下刀枪回乡生产;对那些蓄意谋反或贼性不改的强盗,则采用征剿的办法。所以,他每到一地,都很快地平定了叛乱,使社会环境安定下来。鲜于叔明在蜀地为官20余年,把他所治理的地方秩序、生产都恢复起来了,政绩非常突出。
唐德宗初年,吐蕃入侵,袭火井、掠龙州,攻陷扶、文、远三州,来势汹汹。鲜于叔明分兵五路出击,将吐蕃击败,赶回老家去了。鲜于叔明因功被封为户部尚书。梁崇义在襄州作乱,鲜于叔明奉命带兵出三峡,在荆门与叛军作战,为平定襄州立了大功,又被加封为尚书左仆射。
朱仳发动叛乱,占据长安称帝,唐德宗避乱到了兴元。当时军队缺粮草衣物,鲜于叔明把自己的家产全都捐献出来供给军队。叛乱平定后,皇上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进爵蓟国公。
当时佛教道教都很盛行,到处都是寺院道观,僧尼道士人数极多,对国家的兵源、财政收入都有很大影响。鲜于叔明向朝廷建议撤减僧道,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德宗皇上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主尚书省讨论这个问题,可惜这个建议最终没有实行。
贞元二年(786年),鲜于叔明病逝,朝廷赐给他谥号"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