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复 编辑

唐朝宰相

萧复(732年—788年),字履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宰相。唐玄宗宰相萧嵩之孙,唐肃宗宰相萧华之侄。新昌公主驸马萧衡之子,郜国公主驸马萧升之兄。

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初为宫门郎,迁太子仆。大历年间,担任歙池常三州刺史,和萧定、张镒并列政绩第一。唐德宗即位,累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贞元四年(788年),受郜国公主案牵连被废居饶州卒。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萧复

字:履初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兰陵

出生日期:732年

逝世日期:788年

人物生平

编辑

少秉清操

萧复的五世叔祖萧瑀为唐高祖、唐太宗时期宰相,祖父萧嵩为唐玄宗时期宰相,伯父萧华为唐肃宗时期宰相。

父亲萧衡官至太仆卿、拜驸马都尉。母亲是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

他有兄弟四人,同母弟萧升娶唐肃宗之女郜国公主,所生一女嫁太子李诵为太子妃。

少年时期的萧复就表现出非常高尚的节操。当时,萧复的堂兄弟们都十分奢侈,他们互相装饰车马器具以此来攀比炫耀。只有萧复身穿着破败的衣服,独自居住在屋子里读书,与文人士大夫交游。他的伯父萧华非常看重他,感慨道:“这个孩子必定会振兴宗族!”

因为是新昌公主之子,以门资步入仕途之中,初为宫门郎,累官为太子仆。

广德年间,历经安史之乱,再加上频繁地发生旱灾,谷物歉收,谷价上涨。萧复家族有百余人,难以维持日常生活,萧复决定变卖祖产昭应别墅。宰相王缙希望得到昭应别墅,派遣其弟王纮以利益相诱:“以足下的才能应该身居要职,如果把别墅进献给家兄,就能获得高官厚禄了。”萧复委婉地拒绝说:“今日变卖先人的别墅是为了救济族内的老人寡妇,如果用来为我一个人换取官位,而让全家老小挨饿受冻,我不能这样做。”王缙记恨他,罢去他的官职。从此萧复沉废数年,不得起用,却泰然自若。

赈贷灾民

大历六年(771年)任歙州刺史,大历十年(775年)任池州刺史,在歙池州内的政绩卓越。 大历十二年(777年)任常州刺史,辟武康尉王绍为从事。

大历年间,有司考察天下刺史的政绩,萧复和润州刺史萧定、豪州刺史张镒并列为第一。但萧定在劝课农桑、平均赋税、聚集游民等方面超过萧复和张镒。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同年五月,庚寅,以萧复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团使。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己巳,辞让宪官头衔,获得准许。 不久,改授为同州刺史。同州遭遇旱灾,百姓处在饥饿之中,萧复私用同州境内的京畿观察使储粮赈济灾民,被削阶、停止刺史职务。萧复的朋友赶来安慰他,但萧复怡然说:“如果有利于百姓,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 (《新唐书》记为“如果有利于百姓,有什么责任可以推辞!”)

建中三年(782年)七月,甲午,拜兵部侍郎。

扈狩奉天

建中四年(783年),德宗以普王李谊为襄汉元帅率军讨伐李希烈,以萧复为户部尚书、统军长史。按照旧制度,统军长史原名“行军长史”,但萧复之父名萧衡,故而德宗下诏将“行军”更改为“统军”。

未行,泾原兵变爆发,德宗仓皇逃往奉天,萧复和文武官员跟随扈驾。德宗嫌弃奉天狭窄鄙陋,准备前往凤翔依靠张镒。萧复听闻立刻面见德宗说:“陛下大误!凤翔大多都是朱泚的旧兵,如今朱泚叛乱,凤翔一定有与其同谋者。臣尚且担忧张镒,又岂能以圣驾踏上不测之渊!”德宗说:“我已经决定了,但我会停留一日来验证你说的话。”次日,张镒被李楚琳所害。同年十月,丁巳。朝议大夫、守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荆襄江西等道都元帅统军长史、丰县开国公、赐紫金鱼袋萧复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复和刘从一、姜公辅二人同时成为宰相。

德宗打算将军权委任宦官,萧复反对道:“国家艰难以来任用宦官为监军就已经宠信过度。这些人只能管理内廷事务,不能参与军机要事。”德宗不悦,请别对,萧复又继续说:“陛下刚继位时,圣德光辉照耀,自从起用了杨炎、卢杞,他们亵渎了朝政才导致如今的局面。如果陛下能够改变之前的做法,臣怎么敢不竭力?倘若让臣阿谀奉承、苟且偷生,臣实在不能。”

后卢杞与萧复在德宗面前对奏,卢杞谄媚德宗,萧复正色说:“卢杞言辞不正!”德宗愕然,对左右道:“萧复轻视朕!”

宣抚江南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丙戌。德宗以萧复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戊子,派遣萧复前往山南、荆南、湖南、江西、鄂岳、浙江东西、福建等道宣慰。实际上,这是德宗疏远了萧复。

就在萧复准备前往江淮时,刘从一等人奏请留下萧复。德宗对陆贽说,当初准备挑选一位官员前往江淮宣慰,宰相们都觉得萧复久任外州刺史,在列位宰相中最具名望,是最合适之人。本来已经商量好了,萧复也没意见。可是现在刘从一等人又请求留下萧复,德宗怀疑这是萧复不肯前往江淮,而指使刘从一等人上奏。陆贽向德宗解释道,他寄居常州时就与萧复认识,双方时常往来,彼此之间的志趣投合。萧复既是高门贵胄,又是皇室姻亲。因此他更加地砥砺名节,仰慕清白的操守。他以魏元忠、宋璟为榜样,希望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件事情。他是绝不会做出反复无常、奸诈狡猾的事情。即使真的是萧复的意思,以刘从一的性格绝不会附会。而最初举荐萧复为宣慰使的就是刘从一等人,如今要留下萧复的又是刘从一等人,彼此矛盾,必定有原因。如果萧复有所请求,刘从一不会为其隐瞒。如果刘从一心怀叵测,那么萧复不应该受到怀疑。在陆贽的解释下,萧复得以顺利前往江淮宣慰。

同年二月,德宗听信卢杞谗言,将前来救驾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逼反,只能再次逃往梁州。梁州偏僻闭陋,运输物资很不方便。在江淮的萧复派遣奏事官李充前去劝说德宗驾幸江陵,但德宗向陆贽表示他和刘从一都不明白萧复的意思,德宗又怀疑李充并非纯良之人。 陆贽再次为其辩解,他认为萧复请求驾幸江陵,就像张延赏奉迎于西川韩滉望幸于东都是臣子常情,古今通理。而李充是故福建观察使李椅之子,颇有才能。德宗责怪萧复不知大体,刚好福建观察使孟皞年老,欲以萧复代替他(将萧复就地免职)。陆贽认为萧复是奉旨宣慰,若是半途停止会令江淮百姓失望。

最初淮南陈少游依附李希烈,而张镒的判官韦皋杀邠陇叛卒,不响应李楚琳。萧复在完成宣慰江淮的任务后回到京城,与宰相们同对讫。萧复单独留下来向德宗建议道:“陛下自返宫阙,勋臣都已经得到奖赏,只有存善去恶做得还不明显。陈少游位居将相,臣服叛军。而韦皋官职卑下,却正直忠烈。如果能够以韦皋代替陈少游,那么天下人都会明白顺逆的道理。”德宗同意了。萧复出来和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同归中书省,中官马钦绪向刘从一作揖,附耳语,诸位宰相各自归阁。随后,刘从一秘密对萧复说:“有诏让我来与您商量之前所奏的事情(让韦皋代替陈少游),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对刘从一说:“刚才在陛下面前议论时,也听说了这个旨意,只是尚未明白陛下的意思。已经当面陈述,陛下还是如此,我不敢再言这件事情。”又继续说:“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政事应该和公卿共同商议。如果李勉、卢翰不称职,就将他们罢免。既然是宰相,理应一起商量,为什么要单独避开这一环节?今日也许可以这样做,只是担心逐渐形成风俗,这是朝政最大的弊端。”于是,萧复没有告诉刘从一之前所奏的内容。刘从一上奏德宗,德宗更加不悦。十一月,乙丑。萧复命中书舍人齐映代自己三上章请求辞职,被罢为太子左庶子。

为亲所累

萧复之弟萧升早卒,郜国公主以“奸蛊”的罪名被废黜封号,公主之子都被放逐偏僻之地。太子李诵请求和公主之女,即萧升女、萧复侄女太子妃萧氏离婚。德宗依然记恨萧复,以为检校左庶子,废居饶州。

贞元四年(788年),卒于饶州贬所,时年五十七岁。

萧复门阀高贵,却砥砺名节,从不逢迎流俗。在担任宰相期间,端庄严肃,数次违逆皇帝的意思,故居宰相之位不久就被免职。然而萧复的性格孝顺友爱,他与亲人处得很和睦。此次受牵连被贬官,却处之泰然,从未抱怨过。

大中初年,唐宣宗下诏访求萧复等人的画像,续图凌烟阁。

人物评价

编辑

刘昫:①张镒、萧复、柳浑,节行才能玗谟亮直,皆足相明主,平泰阶,而卢杞忌之于前,延赏排之于后,管仲有言:“任君子,使小人间之,害霸也。”德宗黜贤相,位奸臣,致朱泚、怀光之乱,是失其人也,岂尤其时哉!②得人则兴,失人则亡。镒、复、浑去,宗社其殃。

宋祁: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韦骧:面排卢杞兴言佞,背沮刘公受旨私。真相不知知彼相,便容辞疾守闲司。

苏辙:楼成始觉江山胜,人去方知德业尊。

王巩:卢杞奸邪四海忧,相君邦国自同休。分符朝去云中阙,开府现来江上洲。百尺楼高瞻故国,九华山色倚晴眸。定知直道传千古,杜牧文章在上头。

亲属成员

编辑

家族

兰陵萧氏齐梁房

萧衍

梁武帝

萧统

昭明太子

萧詧

梁宣帝

萧岿

梁明帝

萧珣

南海王

萧钧

唐朝

太子率更令

中书舍人

弘文集贤两馆学士

萧灌

渝州长史

萧嵩

玄宗朝宰相

萧华

肃宗朝宰相

萧恒

殿中侍御史

萧俛

穆宗朝宰相

萧悟

大理司直

萧倣

僖宗朝宰相

萧衡

太仆卿

驸马都尉

萧戡

梓州别驾

萧复

德宗朝宰相

萧巽

萧升

光禄卿

驸马都尉

萧鼎

蜀州别驾

参见《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七十五》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新唐书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新唐书卷七十一 表第十一 宰相世系一 (萧氏)》

萧俭

萧湛:早逝,常州义兴主簿。

萧寘,唐懿宗宰相。

曾孙

萧遘:唐僖宗宰相,官至司空,封楚国公。

萧蘧:历仕唐、后梁、后唐、后晋四朝,官至户部尚书,追赠右仆射。

后世纪念

编辑

池州有萧丞相楼,亦称萧相楼。大历十年(775年),萧复为发展池州文化和更加方便处理政务,在池州刺史府衙的西北角修筑一栋木楼,上藏《九经》书,下为刺史便厅室。由于萧复在池州实施仁政,百姓感念恩德,遂称此楼为萧丞相楼。

下一篇 柳浑

上一篇 冯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