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璟 编辑

清末大臣

何璟何璟

何璟(1816年-1888年), 字伯玉,号小宋。清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小榄人。清代道光道光进士。

何璟历任编修、御史、给事中,曾弹劾辱国之广东巡抚柏贵,陈海防战守要略。咸丰十年(1860年),出为安徽庐凤道。同治二年(1863年)迁按察使,与捻军作战。同治四年(1865年),迁湖北布政使。同治九年(1870年),擢福建巡抚,后调山西、江苏,署两江总督。

光绪二年(1876年),授闽浙总督,治台湾海防,调集轮舶,增募兵勇,建筑炮台。光绪九年(1883年),命总兵张得胜防沿海要地,提督孙开华防台、澎。次年,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被召至京,部议革职。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逝。

(图出自 )

基本信息

编辑

字:伯玉

号:小宋、筱宋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小榄

出生日期:1816年(嘉慶21年)

逝世日期:1888年(光緒十四年)

主要成就: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福州将军

主要作品:《春秋大义录》,《通鉴大战录》、《奏议十五卷》、《事余轩诗》

本名:何璟

祖父:何文明

父親:何曰愈

子:何耀章和何翰章

生平

编辑

1816年(嘉庆21年)生於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祖父何文明;父亲何曰愈;生有两子何耀章和何翰章。

1833年(道光十三年)以监生资格参加顺天乡试。

(图为何璟书法对联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第十四名举人。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中进士,殿试居二甲第五十三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至1853年(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三年)授翰林院编修。

1852年(咸丰二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1853年(咸丰三年)以记名御史授江南道监察御史。

1857年(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但向侵略者屈膝求和的广东巡抚柏贵不仅未受谴责,反得署理总督,一时间舆论大哗。

何璟上疏,请求籍没叶名琛家产,并将柏贵从重治罪,以平民愤。

英军在广州过冬后,陆续北上大沽口,清廷仓惶失措,何璟连上八道奏疏,说明战守要略。

认为天津和上海是战略要点,应多筑碉楼、墩台,安列炮位,在港口埋下木桩,多派兵丁守护,严禁民船出海。

并建议组织沿海百姓、调集弁兵、民团抵御外敌。练舟楫、利器械、备火攻。命英人限期退出省城,不遵则督师进剿。

还主张把英国与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区别对待,准许正当商业往来,以集中打击英军的侵略气焰。

1858年(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何又多次上折,主张在天津、上海等海口加强防守,而在广东发起进攻,认为这样就可迫使英人回救香港,天津英 船将不击自退,气馁求和。

1859年(咸丰九年)五月升户科给事中。

1860年(咸丰十年)转工部掌印给事中。针对各部官员升迁的弊端,主张应先补资深者; 按劳绩保举,以改变外重内轻局面,稍遏奔兢之风。其建议被采纳实行。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三月,何璟记名以道员用,九月,出任安徽庐凤道。

1862年(同治元年)入曾国藩军总办营务处。

1863年(同治二年)署安徽按察使。

1864年(同治三年)江宁克复,因功加布政使衔。九月实授安徽按察使。十月兼署布政使。

1865年(同治四年)授湖北布政使,1866年(同治五年)就任。正逢黄陂县水灾,百姓纷纷逃亡到江汉一带,社会动荡。何璟上疏朝廷,求得30万两白银赈济款,并通令各州、县积谷备荒、度灾。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曾国藩着手裁撤湘军。何璟时任护理巡抚,吸取前两次裁撤霆营发生兵变的教训,主张秘密行事。由于思虑 周密,事情得以顺利进行,还顺势平定了蕲水的叛乱。

1867年(同治六年)护理湖北巡抚。当时捻军正谋划攻打安庆,巡抚乔松年领兵驻寿州,何璟留居省城。为免书信往来不便,调度贻误战机,何璟改变做法,与总兵喻吉三见机行事,共同击退捻军。省垣收复后,见文案凌散,何璟亲自拟定13条章程,使事务有章可循。率兵镇压捻军因功,赏戴花翎。

1868年(同治七年)何璟裁减54所厘捐分局小卡。

1869年(同治八年)调山西布政使。

奏请以杨嵩生补闽省闽安协副将奏请以杨嵩生补闽省闽安协副将

1870年(同治九年)迭任福建巡抚,旋调山西巡抚。当时甘肃的回民起义尚未平定,何璟到河曲、保德、吉州、乡宁一带巡视,多次上疏请求加强防守。

1871年(同治十年)调任江苏巡抚。

1872年(同治十一年)二月署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时内务府筹办同治帝大婚(册立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要准备大批供赏赐用的缎匹。何璟以巨款难筹,奏请酌减,朝旨命减半简办,节省经费100万两。

1872年(同治十一年)十月丁父忧, 回籍守制。

1876年(光绪二年)九月入京觐见光绪帝,即授任闽浙总督,赐紫禁城骑马。

1877年(光绪三年)十二月后兼署福州将军。

上任后,针对福建军力较弱的情况,与两江总督沈葆桢协商,增调总兵宋国永率领的两营兵力到闽设防。同时筹办海防。

1878年(光绪四年)五月福州发大水,何璟连续7昼夜督率赈济灾民工作,自己带头捐赈银2000两为官绅作榜样。洪水退后,他主持疏通洪塘江,基本上消除了水患。

1879年(光绪五年)兼署巡抚。鉴于海事不靖,日本正图谋吞并与台湾相近的琉球,何璟建议将长江水师的船政局轮船调至基隆合操,每日派船巡视各港口,以便随时应急。

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交涉事起,清法战争,法军向驻越南山西的清军发起进攻。由于中法谈判陷入僵局,法国所索未遂,便组成以孤拔为舰队司令的远东舰队,窜至福州、基隆。何璟鉴于闽、台地区兵力不足,增募兵勇,在五虎门、福宁、海口、厦门、兴化、泉州、漳州、台北、台南、澎湖等处布防。

两江总督左宗棠遵旨派拨副将杨在元率湘淮军四营渡台协防。

何璟因杨在元熟悉台湾形势,令其暂署台湾镇总兵,偕同将军穆图善、巡抚张兆栋共同布置战守机宜,并上疏从闽海关及藩、盐二库中拨款,以济军需。

(图为光绪9年12月18日,军机处档摺件,奏请以杨嵩生补闽省闽安协副将。典藏单位: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

1884年(光绪十年),清廷委任侍讲学士张佩纶为会办福建海疆 事宜钦差大臣,

七月初三日抵福州,何璟即将海防事宜交张佩纶专决。

七月十三日开始,孤拔率法军舰陆续开入福州马尾港,日夜监视福建水师,作进攻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厂的准备,还扬言要攻取福州。时清廷尚未对法宣战,何璟在不平等条约束缚下不敢阻其开入。

七月十五日,何璟、张佩纶等就此电京请示,指出法人实有占据要害、先发制人之意;如果朝廷决意宣战,请于复绝法使之先,预授机宜,命中国军队首尾合击,水陆并举,较为得计。而朝廷下旨严令谨守条约,切勿生衅。何璟等又屡次奏请南、北洋水师增援。清帝允准,而控制这两支水师的曾国荃李鸿章却不派舰应援。何璟又与张佩纶等奏请堵塞闽江口、向停泊马尾的法军舰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但清廷枢臣并不以为然。

八月初五日,法军进攻基隆。

八月二十三日中午,何璟收到法国法国驻福州领事下的宣战书,何璟急忙将这个消息转告了船政大臣何如璋,但何如璋竟然对福建海军将士封锁消息,提出24日再开战的请求,遭到拒绝后,他才将这个消息通知了福建水师。由于何如璋耽误了太多时间,使得福建水师根本来不及准备,法舰已先开炮 。福建水师的9艘舰船和马尾船厂均被击毁。何璟因战败被即行革职。回粤归里后,晚年在粤应元书院讲学。

1888年(光绪十四年)病故,享寿72岁。

(图为文魁名匾,光绪壬午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理福建巡抚 张兆栋;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 何璟;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福建提督学政宗室 昆冈,尺寸193X83cm。 )

著作

编辑

著有《春秋大义录》,《通鉴大战录》、《奏议十五卷》、《事余轩诗》10卷。

参考资料

编辑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五

下一篇 张树声

上一篇 富察·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