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秉成 编辑

清朝官员、藏书家

沈秉成(1823年-1895年),原名秉辉,字仲复,一字玉材,号听蕉、耦园主人等。清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代官员、藏书家。

沈秉成于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迁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总纂,次年,转侍读,出任云南迤东道。同治八年(1869年),任江苏常镇通道,同治十一年(1873年),改苏松太道,同治十三年(1875年),迁河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年),改四川,皆因病未任,退居苏州调理,购娄门涉园,葺新更名耦园。光绪十年(1884年),迁顺天府尹,次年,兼总理衙门大臣,曾与英公使议约,进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刑部右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任广西巡抚,推广植桑养蚕。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安徽巡抚。次年,暂署两江总督,捐助直赈,创办江南水师学堂、经古书院等。 后沈秉成患病,回苏州医治,住于耦园。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病逝于耦园中,享年73岁。

沈秉成工楷书,善诗文。富藏书,喜金石、书画,精于鉴藏。辑有《鲽砚庐金石款识》《鲽砚庐书画录》等。著有《蚕桑辑要》。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耦园主人

字:仲复

号:耦园主人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浙江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出生日期:1823年

逝世日期:1895年

主要成就:咸豐六年(1856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主要作品:《沈秉成传略》《蚕桑辑要》

本名:沈秉成

人物生平

编辑

沈秉成(1823-1895),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充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等,升苏淞太道,河南、四川按察使、广西、安徽巡抚、任两江总督等要职,有政声。同治间出为苏松太兵备道时,曾为上海豫园“点春堂”书写堂匾(堂匾至今尚存)。在皖时,曾创办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他工诗文书法,精鉴赏,收藏金石鼎彝、法书名画美富一时。影响所及,他的长孙沈迈士(祖德,1891-1986,生前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自幼读书在园中“储香馆”,以工书画,善鉴赏著名当代艺苑。他居后,时与俞樾、吴云、顾文彬,潘遵祁、李鸿裔、彭慰高等,在园中鉴赏金石书画,考订文字。可见他既是一位大官,又是一位风雅的读书人。有关他的生平事略,吴昌硕《石交集》中撰有《沈秉成传略》可足资参考。

生平履历

编辑

沈仲复中丞名秉成,归安人。咸丰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由日讲起居注官出为苏松太兵备道。道治在上海,番贾交错之区,五方辐辏,号称难治。中丞为政数年,华夷晏然,民情翕服。以课最,迁河南四川廉使,引疾居吴下。光绪甲申,徵拜京兆尹,旋擢内阁学士,巡抚广西,复迁安徽。中丞与人无忤,与世无竞,似得老子之道。然官侍从时褰谔建言,凡上封事三十余通,请减吾湖岁赋,及为殉难世民请,皆奉谕旨施行,尤彰彰在人耳目。今乃专制一方,宏其建树,其德业正未可量也。夫人严氏,名咏华,工诗画,琴瑟甚笃。中丞为筑耦园。又曾得石,剖之有鱼形,制砚二,名之曰鲽砚。署其居为鲽砚庐。余需次苏台,先后为作印十余纽,中丞咸称善。其奖借寒 尤足多云。

因进谏而被罢官,旋又遭丧妻失子之痛,便归隐寓居苏州,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扩建增筑成耦园。园分东西两部,西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列山石,以藏书楼压其背,小轩隐其前。藏书楼名曰“鲽砚庐”,储书数万卷,金石书画收藏,名重一时。编纂有《鲽砚庐书目》稿本4卷。喜藏砚,在京师得千阳石端砚,砚平光洁,中有很多“雀眼”,似渔形,制为二砚,名曰“鲽”,又以“鲽砚庐”命名书楼。自题对联有“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之句。收藏著名碑帖有《淳熙秘阁帖》等。当时,当地藏书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曹元忠、张之洞等都是其藏书楼的常客,经常前往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这座藏书楼至今保存完好。藏书印有“鲽砚庐藏”、“仲复珍秘之本”等。

下一篇 费莫·文煜

上一篇 张集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