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仪 编辑

明朝中期勋臣、将领

朱仪(1427年-1496年3月20日 ),字炎恒(一作廷垣)。直隶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东平王朱能之孙、平阴王朱勇之子。

朱仪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袭封成国公爵位。明英宗天顺七年十二月(1464年1月),受命为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官太子太傅。他为政廉靖持重、不求近名,在南京三十四年,颇有治绩。

弘治九年(1496年),朱仪去世,年七十。获赠太师,谥号“庄简”。南京军民闻其死讯,纷纷巷哭相望。

基本信息

编辑

字:炎恒,一作廷垣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427年

逝世日期:1496年3月20日

主要成就:治理南京数十年,颇立治绩

本名:朱仪

籍贯:直隶怀远

官职:南京守备、太子太傅

爵位:成国公

追赠:太师

谥号:庄简

人物生平

编辑

袭爵风波

朱仪的祖父朱能,是靖难之役时的名将,在明成祖即位后受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父亲朱勇,袭封成国公,历仕四朝,累官太保。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勇随明英宗北征瓦剌,作为先锋,战死于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 。

朱勇死后,明代宗怒其“丧师辱国,以致误陷乘舆”,不允赐其祭葬,朱仪既申诉无门,亦不得袭爵。直到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经礼部尚书胡濙协助,又经历了此前的改换太子事件(景泰三年),朱仪才得以袭封成国公,岁禄被削减至一千石(此前成国公岁禄有三千五百石)。

渐受任用

景泰六年(1455年)三月,朱仪自称开支不足,代宗于是增赐他岁禄一千石。

天顺二年(1458年)闰二月,英国公张懋请求与朱仪前往英国公张辅及朱勇战死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鹞儿岭等地祭奠,英宗允准 。四月,朱仪上疏自叙父祖功勋,请“赐以原禄”,英宗增其岁禄五百石 。

天顺四年(1460年)四月,朱仪与诸勋戚任正使,持节册封诸宗室子弟。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昭武伯曹钦等作乱,至次日被剿灭 。英宗担心曹钦余党尚未就擒,于是令朱仪等分别守卫北京皇城六门、都城九门 。

守备生涯

天顺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464年1月27日),朱仪出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

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南京监察御史郑安因灾异上疏劾奏朱仪等南京文武守臣,请求将之罢免。明宪宗并不采纳 。十二月,朱仪因郑安之奏,上章辞官。宪宗不满,对兵部官员说:“朱仪受朝廷重托,应该勤勉任职,以符厚望,怎能因为他人言论就赶快辞避。”命兵部将此言转告他 。

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朱仪因长江南北受灾害影响,饥民流散各地,于是请求暂时让南京两法司的囚犯献米赎罪,联同两法司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收缴的赃罚银货,一并查送南京户部,派人购买米麦,用来赈济饥民。宪宗同意 。九月,朱仪认为南京是根本重地,守备虽是武臣,也应听理事态严重的词讼。宪宗未允准,“命仍旧规行之” 。

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宪宗应朱仪奏请,恢复其岁禄为三千五百石 。七月,工科都给事中黄甄等因南京午门正楼遭雷雨损毁,因而弹劾朱仪及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昏迷欺罔”,请求将二人交付法司论罪。宪宗不从,仍加宽宥 。八月三日、六日,南京监察御史李英及监察御史刘敬等分别弹劾朱仪不称守备之职,宪宗令其举荐可接替朱仪的人选 。八月十八日,宪宗仍命朱仪留任,让泰宁侯陈泾协同守备 。

成化四年(1468年)五月,朱仪与李宾、南京守备太监安宁会同三法司审录南京囚犯 。八月,朱仪等建议:“南京今年遭遇大旱,颗粒无收,来年春季的米价定将飞涨。请求令南京各卫所的官军,在来年春时浙江等布政司及直隶的苏、松诸府运粮运抵的当天,免去他们搬运、筛晒的费用,直接在码头支给正粮。三月间省下的耗米,令官军送交应天府的预备仓,以备青黄不接时平价卖出,以缓解民困。所卖的钱银,待秋收后买米入仓。”户部覆议,认为此事“果于军民有益,即听施行”。宪宗允准 。

成化九年(1473年)七月,朱仪自称多病,请求回京调治。宪宗认为他堪负重责,不允辞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官太子太傅。

年迈逝世

弘治九年三月六日(1496年3月20日) ,朱仪逝世,享年七十岁。明孝宗闻讣讯,为之辍朝一日,加赐其家米、布,命有司负责丧葬事宜,“赐祭者十三”,皇太子朱厚照及诸王亦皆致祭。其后又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赐谥号“庄简”(一作“庄襄” ) 。朱仪死后,南京军民巷哭相望 。葬于昌平北泽山二王墓 。

主要影响

编辑

朱仪在南京三十四年,整顿漕运,赈济灾民,颇有治绩。

历史评价

编辑

朱祁镇:平阴王(朱勇)有子矣。(《弇州续稿》引)

郑安:窃见(南京)守备成国公朱仪驭众无法,临事少断。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引)

李英:其馀如南京守备不可不严也,而成国公朱仪才识闇弱,惟务谦抑,而乏守备之方。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引)

张敩:守备虽有成国公朱仪,然其才识、谋略仅可处常,不能应变。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引)

刘健等:仪为政务存大体,不求近名……仪为人廉静持重……。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

李东阳:公奉英宪两朝之命,在留司者三十有三年,以爱君忧国为怀,以养兵恤民为务,以通今博古、礼贤下士为文。温言和气,诚心直道,不为矫异诡激之行。故人始疑之,中信之,终而念慕之,愈久而不能忘。揆理度事,有不求而自得者也。 (《成国庄简公挽诗序》)

王世贞:自是有所任使,皆称……以老成静谧称。 (《弇州续稿》)

轶事典故

编辑

骑射得官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天顺(1457年-1464年)年间,朱仪与诸位武臣在内苑中比较骑射。他跃马射击,二发皆中,明英宗为之称奇,特许授朱仪为总兵官。之后,他果然被任命为南京守备。

翁婿同位

朱仪守备南京长达三十余年,在逝世后,由其女婿、魏国公徐俌接任职位。成为明代“妇翁与婿同在大位”的一桩盛事。

忠义教子

朱仪临终时,抓着长子朱辅的手,比画“将士”二字,以忠义相勉励。朱辅袭封成国公后,恭谨儒素,不负父望。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朱亮

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官至燕山中护卫副千户。追封东平王。

祖父

朱能

官至左都督、太子太傅、征夷将军,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配享明成祖庙廷。

祖母

王氏

累封至东平王夫人。

父亲

朱勇

袭爵成国公,官至太保,土木之变时战死。追封平阴王,谥号“武愍”。

生母

王氏

封平阴王夫人。

——

妻子

胡氏

礼部尚书胡濙之女,封成国夫人。

子辈

长子

朱辅

袭爵为第四代成国公,官至南京守备。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恭僖”。

次子

——

聪慧过人,早逝。

长女

朱氏

嫁魏国公徐俌,封魏国夫人。

次女

朱氏

嫁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为继室,曾封淑人。

三女

朱氏

嫁宣城伯卫颖之子卫瓒。

幼女

朱氏

嫁天师张玄庆。

孙辈

孙子

朱麟

袭封为第五代成国公。

朱凤

袭封为第六代成国公,官至中军都督府掌府事。死后追赠太保,谥号“荣康”。

表格参考资料:

公爵世系

朱仪的成国公爵位,自其祖父朱能受封起,共历九世十二代,传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朱能,建文四年(1402年)封成国公,允许世袭。永乐四年(1406年)去世,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第二代: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1408年)袭爵。正统十四年(1449年)战死。天顺元年(1457年)追封平阴王,谥号“武愍”。

第三代:朱仪,朱勇之子,景泰三年(1452年)袭爵。弘治九年(1496年)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庄简”。

第四代:朱辅,朱仪之子,弘治九年(1496年)袭爵。嘉靖二年(1523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恭僖”。

第五代:朱麟,朱辅之子,嘉靖四年(1525年)袭爵,嘉靖七年至嘉靖八年(1528年-1529年)间去世 。

第六代:朱凤,朱麟之弟,嘉靖八年(1529年)袭爵。嘉靖十五年(1536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荣康”。

第七代:朱希忠,朱凤之子,嘉靖十五年(1536年)袭爵。万历元年(1573年)去世,追封定襄王,谥号“恭靖”。万历十一年(1583年)追夺王爵。

第八代:朱时泰,朱希忠之子,万历二年(1574年)袭爵,同年去世。

第九代:朱应桢,朱时泰之子,万历八年(1580年)袭爵。万历十四年(1586年)自杀。

第十代:朱鼎臣,朱应桢之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袭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去世。

第十一代:朱应槐,朱鼎臣之叔,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袭爵。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去世。

第十二代:朱纯臣,朱应槐之子,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投降李自成军,旋即被杀。

成国公世系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朱仪在南京时,曾经为由南京礼部右侍郎董越撰写的《明故荣禄大夫钦差协同南京守备兼管右军都督府事怀柔伯施公墓志铭》(即《施鉴墓志铭》)书丹。2005年,该墓志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存有全文拓片。 为朱仪传世书作之一。

史料索引

编辑

《谦斋文录·卷四·赠太师谥庄简朱公神道碑铭》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十》

《弇州续稿·卷八十二·东瓯黔宁东平三王世家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下一篇 李续溪

上一篇 张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