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中尉 编辑
御史中尉,官职名,北魏由御史中丞改置,北周初曾沿用。北魏战时体制中的御史中尉带有军中执法性质,便于监察武官。
中文名:御史中尉
类型:官名
年代:北魏
改置:御史中丞
其实,不仅是北朝,就是南朝,由于南北朝的对抗,也在相当程度上实施了战时体制,武将亦颇跋扈。《南齐书·百官志》中的“御史中丞”条,就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载:“晋江左中丞、司隶,分督百僚,傅咸所谓‘行马内外(皇宫内外)’是也。今中丞则职无不察,专道而行,驺辐禁呵,加以声色;武将相逢,辄致侵犯,若有卤簿,互相殴击。宋孝建二年(455)制,中丞与尚书令分道,虽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断之,余内外众官,皆受停驻。”
据《晋书·职官志》,东晋初建之后,已将司隶校尉一职省去。因为东晋偏安,管辖的地方小了,官职自应减省。所以司隶校尉的监察职责,合并给御史中丞了。南朝因之,所以这里才有“今中丞则职无不察”的说法。不过,尽管制度上规定了御史中丞“专道而行”,以示尊宠,但跋扈的武将却不买账,两方的前驱人员,甚至打起来了。刘宋政权为了维护御史中丞的权威,甚至规定了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分道的制度。南朝自刘宋以降的尚书令,乃实际上的宰相。《南齐书·百官志》云,尚书令“行遇诸王以下,皆禁驻”,就是说,诸王以下百官,出行时见到尚书令,均应停车下马,等尚书令过去后,才能通行。而御史中丞则与尚书令分道,可见南朝为维护御史中丞的监察权威,在礼仪规定上的认真程度。礼仪规定只是一种形式,形式的背后,是让那些武将承认和服从这种监察权威。这和北魏的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尉,分明出于同一思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