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 编辑

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

高岳(512年~555年),字洪略,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赠太尉高翻的儿子,神武帝高欢族弟。

醇厚正直,深沉有器量。追随高欢信都起兵,参加韩陵之战,累迁卫将军,留守邺都,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册封清河郡公。入朝辅政,与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合称东魏朝廷“四贵”。大将军高澄辅政后,出为冀州、青州、晋州刺史,颇有政绩,迁太尉兼侍中。从平侯景叛乱,擒拿西魏大将王思政

北齐建立后,拜司州牧、太子太保,进封清河郡王。率军援助江陵,生擒陈朝郢州刺史陆法和。天保六年(555年),受到平秦王高归彦谗害,为文宣帝高洋赐死,获赠假黄钺、太宰、太傅、定州都督,谥号昭武,配享世宗庙庭,累赠太师。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高岳

字:洪略

所处时代:南北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

出生日期:512年

逝世日期:555年

主要成就:留守邺都辅政

官职:太保、司州牧

爵位:清河郡王

谥号:昭武

赠官:假黄钺、太宰、太傅、定州都督

人物生平

编辑

投奔高欢

高岳是高欢的堂弟,自幼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他为人醇厚正直,身材魁伟,性情深沉,很有器量。

中兴元年(531年),高欢在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起兵讨伐尔朱氏。高岳便前去投奔,后任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武卫将军。

中兴二年(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尔朱天光等人在韩陵(今河南省安阳市)交战。高欢亲自统帅中军,并命高敖曹指挥左军,高岳指挥右军。当时,高欢的中军战败,尔朱氏的军队趁胜攻击。高岳举旗大呼,横冲敌阵,不但救出高欢,还合力击破敌军,因功进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留守邺城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改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高岳被拜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左右卫,封清河郡公,并统领宿卫营兵。而其母山氏,则被封为郡君,加授女侍中,入宫陪侍高皇后。后来,高欢征讨并州,命高岳留守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改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岳升任侍中、六州大都督,加拜开府。征辟德才兼备之人为僚属,受到时论称赞。后来,高岳担任使持节、六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随后,拜京畿大都督,统领六州事务。当时,高欢设霸府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总领全国军政。高岳则与侍中孙腾留在邺都辅佐朝政。

出镇地方

元象二年(539年),母亲山氏病逝,高岳离职守孝。高岳生性孝顺,极尽全力奉养父母,母亲若生病,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等到母亲去世,高岳因哀伤过度,以致形销骨立。高欢甚为忧虑,每日都要派人前去慰问勉励。不久,高岳被起复原职,又兼任领军将军。

兴和二年(540年),高澄担任大将军,总领朝政,高岳便出任使持节、都督、冀州刺史。兴和三年(541年),高岳又改任青州刺史。他久掌朝政,素为朝野畏服,而今出为牧守,百姓都非常畏惧。

武定元年(543年),高岳担任晋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高岳绥靖边界,使得边境地区得以安定。后来,高欢听闻高岳患病,便将他接到晋阳治疗,一直等到病势好转,方才让他返回晋州(今河北省晋州市)。

累建军功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逝。大将侯景不满高澄嗣位,起兵反叛。高澄便将高岳召回晋阳,一同商讨对策。而这时,梁武帝趁机命贞阳侯萧渊明在寒山掘开泗水,淹灌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与侯景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声援。高岳率军南讨,与行台慕容绍宗一同大破梁军,生擒萧渊明及其大将胡贵孙。他随即又回军涡阳(今安徽省),协助左卫将军刘丰击败侯景,打得侯景单骑而逃。

武定六年(548年),高岳进位侍中、太尉,别封新昌县子。高澄还任命他为使持节、河南总管、大都督,让他统领慕容绍宗、刘丰等将领,征讨驻守在长社(颍川郡治所)的西魏将领王思政。当时,王思政闭城坚守。高岳便掘开洧水,淹灌长社,可惜始终未能破城。

武定七年(549年),慕容绍宗、刘丰战死于长社,西魏也派援军救援王思政。而高岳组织内外防御,甚有谋略,几次都差点攻进长社。后来,高澄亲自前来督战,这才俘获王思政。高澄将破城之功据为己有,未对高岳加以重赏,只别封其为真定县男。同年八月,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袭位并前往晋阳。高岳则兼任尚书左仆射,留守邺都。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洋称帝,建立北齐,是为北齐文宣帝,并任命高岳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宗师、司州牧,进封清河郡王。

天保五年(554年),高岳加拜太保。当时,西魏攻打南梁,梁元帝遣使向北齐求援。文宣帝便任命高岳为西南道大行台,让他与司徒潘乐一同援助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天保六年(555年),高岳行至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闻听江陵城破,便率军南攻郢州(今湖北省武昌市),生擒刺史陆法和,攻克郢州,他将陆法和押往邺都,又命仪同慕容俨据守郢城。这时,文宣帝得知江陵陷落,便命高岳班师。

壮年遇害

高岳征讨寒山、长社,援救江陵,颇有功绩,威名显赫。但他生性奢侈,喜好酒色,家中歌姬舞女、钟鼓器乐,更是冠绝诸王。起初,高岳奉高欢之命,抚养族弟高归彦,但因高归彦年幼,对他非常刻薄。高归彦因此怀恨在心。后来,高归彦担任领军大将军,深受文宣帝宠信,便暗中收集高岳的罪状。

高岳在城南建有宅第,还在正厅后面开了一条巷子。高归彦便对文宣帝道:“清河王按照宫禁的规格,修了一条永巷,只是没有修阙门。”文宣帝非常不满,从此逐渐疏远高岳。后来,文宣帝纳邺下妇人薛氏入宫,而高岳此前曾托薛氏的姐姐将她接到自己家中。文宣帝得知大怒,将薛氏的姐姐用锯锯死,并指责高岳奸淫民女。高岳辩解道:“臣本想娶她,但嫌她轻薄,所以没娶,这不是奸淫。”文宣帝更加恼怒。

天保六年(555年)十一月,文宣帝命高归彦到高岳家中赐鸩酒。高岳虽坚称无罪,却被高归彦逼着喝下鸩酒,最终毒发身亡。 另一种说法则是,文宣帝只是命高归彦去斥责高岳,但高岳却忧惧不已,数日后便去世了。由于事发突然,时人都认为他是被皇帝赐鸩而死。高岳死时,年仅四十四岁。文宣帝命大鸿胪为他办理丧事,追赠都督七州诸军事、太宰、太傅、定州刺史、假黄钺,赐谥昭武,并赏赐辒辌车。

皇建元年(560年),北齐孝昭帝将高岳的灵位放入太庙,与韩轨、可朱浑道元等七人一同配享世宗(高澄)庙庭。 河清元年(562年),高归彦因谋反伏诛。北齐武成帝便将高归彦全家百余人赐给高岳的子孙为奴,后又思及高岳战功,追赠他为太师、太保。

轶事典故

编辑
高岳早年住在洛阳,高欢每次到洛阳出差,都住在他的家中。高岳的母亲山氏一次夜间起床,看到高欢的房中没有灯火却有光亮发出。她让高欢住到别的房间,仍然如此。山氏很奇怪,便让人占卜,结果占到大有卦,预示高欢将来贵不可言。后来,高欢信都起兵。山氏对高岳道:“赤光的祥瑞,今天当应验了,你可以去跟从他,共图大计。”高岳于是投奔高欢。

人物评价

编辑
李百药北齐书》:“清河属经纶之会,自致青云,出将入相,翊成鸿业,虽汉朝刘贾,魏室曹洪,俱未足论其高下。天保不辰,易生悔咎,固不可掩其风烈,适以彰显祖之失德云。”

亲属成员

编辑
高岳是北齐宗室,出身于渤海高氏。他与高欢、高归彦等人的关系详见下表:

渤海高氏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高湖

高真

高囗

高香

高永乐

(阳州公)

高孝绪

(脩城王)

高长弼

(广武王)

高徽

高归义

高普

(武兴王)

高归彦(平秦王)

高谧

高树(生)

高欢

(神武帝)

高澄

(文襄帝)

高洋

(文宣帝)

高殷

(少帝)

高演

(孝昭帝)

高湛

(武成帝)

高纬

(后主)

高琛

(赵郡王)

高睿

(赵郡王)

高整信

高惠宝

(陈留王)

高敬文(高岳第十子)

高翻(赠太尉)

高岳

(清河王)

高劢

(乐安王)

高士宁

高士廉

唐朝宰相

表格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编辑
《北齐书·卷十三·列传第五》

《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北齐高岳墓志》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下一篇 高盛

上一篇 高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