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欹器 编辑
欹器(欹qī,倾斜),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 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
中文名:欹器
别名:宥坐之器
类型:盛水器
文献记载:《荀子·宥坐》
宥座之器
欹器
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篇。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右铭”的。
欹器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能:“ 虚而欹, 中而正 ,满而覆”, 即空的时候是倾斜的, 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即翻倒。 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鲁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鲁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孔子观欹器
孔子观欹器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们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为此,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孔子有感于此,发出“恶有满而不倾覆”的感叹时,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满”的状态的办法,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就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献记载
《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
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西安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鲁国欹器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欹器的复制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222-285)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接着,晋代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北燕鸭形玻璃注
北燕鸭形玻璃注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所以此欹器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
清宫欹器
光绪鎏金铜欹器
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日本长崎孔子庙之欹器
2009年5月11日,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财团法人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赠送了手工制作的中国古代礼器“宥坐之器”。
日本 长崎 孔子庙 欹器
欹器工艺品
在我国,座右铭有语言、文字、实物等形式,而宥坐是最早的实物座右铭。宥坐的含义很深:对一个人来说,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对国家来说,经济落后、人民贫困,在世界上站不稳、直不起腰;只有经济发达、民富国强,才能站得牢固,扬眉吐气;要知道物极必反,应时常居安思危,与时具进,不可安于享乐,停滞不前。宥坐的寓意还可以延伸:尖底陶器在不平的地面上能立稳,尖底是其优势,但在平面上立不稳,优势变成劣势,不适应客观变化的事物就会被淘汰,只有个别尖底陶器自身“进行变革”,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尖底又从劣势变为优势,避免了淘汰,被长期保存下来。这说明,人们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要不断变革来适应客观变化。只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宥坐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辨证思想的巧妙结合,也是重要文化遗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