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英咀华 编辑
含英咀华(拼音:hán yīng jǔ huá)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韩愈《进学解》。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精华) 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与融会贯通连用。
中文名:含英咀华
拼音:hán yīng jǔ huá
近义词: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反义词: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注音字母:ㄏㄢˊ ㄧㄥ ㄐㄩˇ ㄏㄨㄚˊ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含英咀华”。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作《进学解》。在《进学解》里,韩愈借诸生之口表示自己学识精深,写的文章内容丰富,风格雄浑时,写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意思是在欣赏领略高雅诗词文章时,使自已深深地沉浸在文章高深的意境中,就像漫步于香气浓郁的花丛中,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享受那一份温馨的花香。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含英咀华”。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读书自可求取功名利禄,同时,读书也可以明晓事理,净化心灵,有如土石可以铺就宽广大道,黑暗中的明灯为其指引航向。但是,读书也要知味辨味,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囫囵吞枣学了就忘。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成文用法
“含英咀华”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与融会贯通连用。
运用示例
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庄生本南派巨子,而复北学于中国,含英咀华,所得独深。”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和尺度》:“在‘风流’的标准下,一般的固然以‘含英咀华’的语言为主,但是到了这时代稍加改变,取了‘自然’这个尺度,也不足为怪的。”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所以在这些动物故事,当然也可以说是‘民间故事’里头,既有朴素的唯物论,又有朴素的辩证法,含英咀华,满可以品味体察出它的思想和哲理来。”
含英咀华—耐人寻味
“含英咀华”与“耐人寻味”意义相近,两者都含有仔细琢磨的意思;区别在于“含英咀华”强调的是对古诗或者好文章应该仔细品味,领悟其精华;“耐人寻味”多指某件事很吸引人注意,值得深入研究。
焚膏继晷 | 力挽狂澜 | 细大不捐 | 诘屈聱牙 | 头白齿豁 |
闳中肆外 | 号寒啼饥 | 冗不见治 | 贪多务得 | 继晷焚膏 |
张皇幽眇 | 浑浑无涯 | 杂进巧拙 | \ | \ |
参考资料: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