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以明道 编辑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 。
中文名:文以明道
类型:文论的一种观念
提出:《荀子》
近义词:文以载道
出现时间:战国
文以明道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明道,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欧阳修
宋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 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沿着韩愈的方向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他反对“舍近取远,骛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并且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即载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文”的相对独立性,指出有德者未必有言,强调应当“文与道俱”,反对因重道而轻文。宋代理学家们不是重道轻文,就是将文与道对立起来。
周敦颐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标榜“文以载道”的人,但他所说的“文以载道”,与唐宋古文家不同。他把文当作道的运载工具,“载道”如车载物,车是车,物是物,这比起古文家文道结合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理学家所说的“道”,也与古文家不同,他们的“道”杂有心性义理之学的内容,其哲学基础是唯心的。
程颢程颐
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将其重道轻文的主张,向更加片面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他主张文统一于道,认为“道外无物”,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程、朱之后,理学成了儒家的正统,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对文道关系的种种意见,便主要表现为宣扬理学与反对理学的斗争。
明清时期
文以明道
柳宗元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韩愈
韩愈在散文创作方面极力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的一种社会政教公用性,但是与他之前的像独孤及等人相比,韩愈重视文章的语言艺术,和一种内在的“气”,所以他又提出了文章的“养气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