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鹘文 编辑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高昌回鹘人转用粟特文创制的一种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有18个辅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写法。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中文名:回鹘文
别名:畏兀儿文
所处时代:公元8至15世纪
用途:拼写自己的回鹘语
回鹘文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回鹘文是全音素文字,是在吸收了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字母(两者都源于阿拉米字母)之后创制的。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文献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 、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回鹘文字母、粟特文字母、摩尼文字母对照表
回鹘文取代了突厥鲁尼文的地位,被当时的突厥诸民族视为突厥人的文字。在和田、喀什一带出土了喀拉汗王朝早期的契约文书,虽然日期采用了阿拉伯历法,但文字完全是回鹘文突厥语。彻底伊斯兰化的喀拉汗王朝后期,即使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于西元1077年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所写成的《突厥语大词典》仍然在书中介绍了回鹘文字母,称之为突厥人的文字。
历史中好几个民族文字由是回鹘文为基础创文的。到成吉思汗兴起后,命令原乃蛮掌印官塔塔统阿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尤其是在东亚大陆,回鹘文时常伴随着回鹘佛教而出现。元朝蒙古人信奉佛教,回鹘佛教就在元朝境内多次以回鹘佛教经文而出现。
维吾尔人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维吾尔文。
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是回鹘文为基础的蒙古文。1204年蒙古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富。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
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满文,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达海更增补了十二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母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
本来粟特文及其祖先的阿拉米字母都是由右至左横写、行数从上至下。然而,回鹘文却转了逆时针90度,变成从上到下写直书、行数从左至右。其后的蒙古文、满文皆跟随回鹘文的书写方向。无法知道为何出现这种改变。但学者们推测这是受到直书的汉文影响。
由于擅长通商的维吾尔人通晓诸族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语在四大汗国变成仅次于蒙古语的官方语言。到了帖木儿兴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语言,大量伊斯兰化时代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为用回鹘文字母书写。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衰落,回鹘文在中亚渐渐衰落。
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维吾尔人继续使用回鹘文,继续信奉回鹘佛教。到15世纪时,回鹘人就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16世纪,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保护的哈密卫,吐鲁番及哈密的佛教被消灭,只残存河西走廊一带裕固族先民仍然信奉回鹘佛教、使用回鹘文。
现存最后见到的回鹘文记录是1910年沙俄学者马洛夫(S. E. Malov)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一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金光明经)写本,共397页。此写本的跋文写着“大清康熙二十六年 ...”(Dai Ching Kang-si yigirmi altinc yil ...),即公元1687年。
新疆巴州地区的蒙古族(外蒙语受俄语的影响,大量使用俄语外来词汇,并已经字母化,即斯拉夫蒙文)仍在使用回鹘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