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翁 编辑
苏翁,(1932年一2004年),毕业于南岭大学,中国内地男剧评家。
苏翁,生于1932年,死于2004年,是顺德人,家世富裕,1948年就读广州大学、岭南大学,1954年移居香港,跟粤剧名伶何非凡学戏。2004年,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专门举办了“苏翁作品展演及讲座”,表彰他对粤剧和歌坛的付出。
本名:苏翁
出生日期:1932年
逝世日期:2004年
毕业院校:岭南大学
代表作品:《铁马银婚》、《章台柳》、《重台泣别》
职业:粤剧编剧家、剧评家
原名:苏炳鸿
苏翁(1932-),原名苏炳鸿,顺德碧江人,著名粤剧编剧家、剧评家。他自幼便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就读于广州大学,后转入岭南大学。1954年到香港跟著名粤剧演员何非凡学演戏。早期曾在广州从事编剧工作,稍后到香港继续从事编剧,他活跃于粤剧圈中,写作粤剧剧本,为小曲、时代曲填词。他的主要粤剧作品有《铁马银婚》、《章台柳》、《宇宙锋》、《摘缨会》、《杨枝露滴牡丹开》、《江湖恩怨侠鸳鸯》、《白龙关》、《张仙传》、《一支红杏未出墙》等,主要粤曲作品有《重台泣别》、《花蕊夫人》、《琴心记》等。自谓编剧师承梁梦、冯志芬,后来转而投向唐涤生。
《分飞燕》是苏翁填词的。
对唱《分飞燕》
在粤剧和粤曲的唱腔中,板眼规范的梆子和二黄是主调,精短鲜亮的小曲小调则是活跃场面的要素。小曲小调大多以各式旋律填词而成,既用广府曲艺如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的韵律,也用流行音乐的曲调,如《魂断蓝桥》、《何日君再来》等,更用粤乐(广东音乐)的音韵,像马师曾在《关汉卿》中就把《雨打芭蕉》整首填词演唱,红线女在《拷红》中填词唱了全首《娱乐升平》。一些好听易唱的小曲小调,常常成为流行金曲,像《凤阁恩仇未了情》、《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唐伯虎点秋香》等等。其中,最为人们熟稔和喜爱的粤曲小曲,有“小曲王”之誉的《禅院钟声》、《帝女花》、《分飞燕》,凡粤籍人士大抵都能哼唱上两句,其流行程度就像“黄梅戏”地区的人会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中原地区的人会唱豫剧“花木兰”一样。那么,这几阕“小曲王”来自何处?它的作者又是谁?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是苏翁填词的。
依依惜别《分飞燕》。“分飞万里隔千山,垂泪似珠强忍欲附凝在眼,我欲诉别离情无限……”(《分飞燕》)《分飞燕》是一首描述情人间别离的对唱小曲,寄调粤乐十大名曲之一的《杨翠喜》。《杨翠喜》是粤乐的传统曲目,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载于1934年丘鹤寿编《国乐新声》。“杨翠喜”本是晚清天津一位颇有名气的艺妓的名字,1907年轰动朝野的“杨翠喜案”的主角之一。粤乐《杨翠喜》原先是有词的,后逐渐被人忘却,留下了优美的旋律。粤乐一代宗师吕文成认为《杨翠喜》最能传达粤乐神髓,所以在他的追悼会和出殡仪式上,被选作背景音乐反复播放。
《禅院钟声》问世后,最为流行的填词是由香港著名填词人苏翁填的《禅院钟声》。“云寒雨冷,寂寥夜半景色凄清,荒山悄静,依稀隐约传来夜半钟……”(《禅院钟声》)粤曲小调《禅院钟声》是根据同名粤乐名曲《禅院钟声》填词而成的,作曲者是粤乐名家崔蔚林(1912年-1978年)。崔蔚林是番禺南村人,1938年到香港,以伴奏粤曲曲艺、粤剧及录制粤乐唱片为业。1952年回到广州,在珠江剧团、广东粤剧院工作,《禅院钟声》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禅院钟声》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家乡番禺南村雷峰山的千年名刹海云寺。可惜的是,海云寺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计划重建。《禅院钟声》问世后,最为流行的填词是由香港著名填词人苏翁填的《禅院钟声》,用辞雅洁隽丽,既有“禅院萧萧叹孤影,仿似杜宇哀声泣血夜半鸣”这样凄美之句,也有“情根爱根,恨根怨根,春花怕赋咏,情丝爱丝,愁丝怨丝,秋月怕留情”这样暗含禅机之句。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断桥产子 (1962) .... 编剧 断桥产子 (1962) 作曲 战地笳声海棠红 (1958) .... 原著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1958) 原著 芦花河会母 (1961) 音乐设计 杨八姐闹金銮 (1963) 作曲 杨八姐闹金銮 (1963) 编剧 夜雨秋灯 (1961) 编剧 七儿八女九状词 (1960) 音乐设计 无头女卖头寻夫 (1961) .... 音乐设计 梁红玉血战黄天荡 (1961)作曲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