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殿 编辑

隋唐洛阳城紫微宫宫殿

贞观殿贞观殿

贞观殿,为隋唐洛阳城紫微宫三大殿之一:乾元殿(隋称乾阳殿)、贞观殿(隋称大业殿)、徽猷殿。贞观殿位于乾元殿北,在今洛阳定鼎北路以东,唐宫东路附近。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此殿,遗诏太子李显柩前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唐昭宗迁都洛阳时,曾改名宣政殿,但不久复旧。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该殿改名文明殿。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贞观殿

位置:洛阳紫微宫

年代:隋唐时期

地位:紫微城三大殿之一

名称由来

编辑

“贞观”一词意为澄清天下,恢宏正道。出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弃和取同。” 唐李华《含元殿赋》:“王临於朝,天地贞观。”

贞观殿贞观殿

宫殿地位

编辑

贞观殿贞观殿

紫微城三大殿依次为:乾元殿(隋称乾阳殿)、贞观殿(隋称大业殿)、徽猷殿。其中乾元殿规模最大,其体量和面积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之一。乾元殿不仅为上朝之殿,帝国每年的元日大朝会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举行。

《欧阳史》:“丙申,群臣上尊号曰睿文圣武广孝皇帝。改西京贞观殿为文明殿,含元殿为朝元殿。”

历经事迹

编辑

贞观殿,隋时称大业殿,它是仅次于万象神宫的殿宇,为皇帝内寝宫殿之一。

纪录片《大唐帝陵》中的唐高宗驾崩于贞观殿场景纪录片《大唐帝陵》中的唐高宗驾崩于贞观殿场景

弘道元年(683年)11月,高宗封禅泰山,病重在奉天宫,驾归东都,居贞观殿静养,一日,想登则天门楼宣赦,“ 气逆不能乘马”,乃召群臣百姓入殿前宣赦,是夜召宰相裴炎入殿,遗诏辅政,随即崩于贞观殿。

唐高宗撒手西归,朝政大权从此全部落入武则天手中。此后,武则天称制六年,称帝十五年,使唐初政治气氛谐经济振兴,全面奠定了盛唐到来的基础。

布局结构

编辑

在固若金汤的宫城之内,有殿、台、馆三十五所。殿堂相峙,楼台林立。

主要大殿有:万象神宫、贞观殿、洛城殿、武成殿、长生殿、集仙殿、瑶光殿、丽春台、同心阁、登春阁等等。这些宫殿大都面南坐北,高低相间,沿中轴线展开,次序井然,错落有致。

贞观殿北为徽猷殿,殿前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殿北为崇勋殿,再北为陶光园,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园中有东西渠,西通神都苑;再北即为玄武门。

关于大业殿(唐贞观殿),高宗驾崩后就再也没在史书里出现过,武则天时期的寝殿在明堂西北的迎仙殿。

下一篇 太初宫

上一篇 奉天宫